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高亭古诗中的春日遐思

晨起登高亭

清晨薄雾未散时,我独自登上这座斑驳的古亭。石阶上青苔湿润,指尖触碰栏杆的刹那,恍惚听见《高亭古诗》中"檐角风铃摇旧梦"的吟咏。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六角亭,历经七百年风雨依然倔强地矗立在山腰,朱漆剥落的立柱上,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题写的诗句。

诗痕与时光

东南角的石壁上,明代嘉靖年间某位落第书生刻下的《高亭怀古》最为醒目:"孤云野鹤两悠悠,十二阑干倚暮愁"。抚摸这些深深浅浅的刻痕,突然理解为何古人总爱在建筑上题诗——坚硬的石材反而比纸张更能对抗时间的消磨。此刻阳光穿透云层,在青砖地面投下窗棂的花影,宛如正在铺展的素笺。

午后听松

坐在美人靠上翻开随身携带的《高亭古诗集》,恰好读到"松涛万壑应琴语"之句。山风适时掠过亭外百年古松,针叶沙沙作响竟似琵琶轮指。远处采茶女的吴侬软语飘上山来,与松声交织成天然乐章。忽然记起元代诗人在此留下的注脚:"凡亭者,所以停也。停步,停心,停浮生之匆匆。"

暮色中的顿悟

日影西斜时,发现亭柱底部藏着几行新刻的小字:"癸卯年四月十六,与妻对弈于此,枰声惊落辛夷花。"粗糙的刻工掩不住生活的情趣。这让我想起《高亭古诗》末卷的警句:"诗不在金石,在乎停驻时的真心。"收拾笔记本准备下山,最后回望这座收纳了无数故事的建筑,暮色中它像一枚盖在时光长卷上的朱红钤印。

归途上构思着今日日记,忽然明白高亭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的精神坐标,正因它始终保持着"让匆忙止步"的温柔力量。那些被石壁保存的诗句,本质上都是人类试图对抗遗忘的永恒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