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说原文及翻译:一匹老马的千年智慧日记
日记开篇:遇见《马说》
今天在古籍中偶然翻到韩愈的《马说》,这篇短短的文字却让我思绪万千。原文中"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"的论断,道出了人才与机遇的深刻关系。作为一匹在现代社会奔波的"马",我不禁想用日记的形式,记录下对这篇千古名文的感悟。
原文摘录与白话翻译
"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"
(译文:世上先有伯乐,然后才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其实常有,但伯乐却不常有。)
第一日:关于才能的思考
作为一匹在职场奔波的"马",我常常思考:我的"千里之能"是否被看见?韩愈在《马说》中指出"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",这不正是许多怀才不遇者的写照吗?
原文再现
"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。"
(译文:驾驭它不按照正确方法,喂养它不能让它充分施展才能,它嘶鸣时又不能理解它的意思。)
第二日:伯乐在哪里
今天的职场例会上,我再次感受到"伯乐不常有"的无奈。韩愈笔下的"执策而临之,曰:天下无马"的场面,在当代职场中何其相似。我们是否也常听到领导抱怨"没有人才",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识人之明?
第三日:做自己的伯乐
重读《马说》最后一段:"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"让我豁然开朗。与其等待伯乐,不如主动展示才能。我开始记录工作成果,建立个人作品集,这或许就是现代千里马的"鸣之"之道。
感悟总结
《马说》虽写于千年前,但其揭示的人才困境至今仍在。作为当代"千里马",我们既要保持"一食或尽粟一石"的能力,也要学会在无伯乐的时代为自己发声。这或许就是我从这篇古文中学到的最宝贵一课。
(日记全文共计628字,通过对《马说》原文及翻译的反复咀嚼,将古典智慧与现代职场感悟相结合,以日记体形式呈现古今对话的思考过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