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青玉案·元夕见龙灯有感

青玉案·元夕见龙灯有感

辛丑年正月十五日记

黄昏时分,满城灯火渐次亮起,我独倚朱阁眺望长街。忽见七十二盏龙灯自城南跃出,金鳞灼灼如星斗坠地,竟与辛稼轩"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"之句浑然相契。龙首高昂三丈,双目嵌赤晶为瞳,须髯间流苏随风扬作碧浪,龙身蜿蜒似黄河九曲,每节灯厢内烛火摇曳,恍若龙息吞吐天地精华。

龙灯巡游记

戌时三刻,龙灯巡至文昌阁前。但见执灯壮汉们齐声呼喝,龙身猛然盘桓成太极阵势,龙尾扫过石阶迸溅火星如雨。最妙是龙喉处暗藏机括,每逢锣鼓骤急便喷出青烟,烟雾中竟现出《易经》"飞龙在天"的云篆符形。围观稚子们纷纷攀上父辈肩头,将糖瓜掷向龙口,相传被龙灯吞食甜食的人家,今岁蚕丝必得十倍收成。

古韵新解

归家后翻检《东京梦华录》,方知宋代龙灯需以竹篾为骨,裱糊素绢九百尺,今人虽改用钢丝电烛,然其神韵犹存古意。尤记龙目开光仪式时,耄耋老者诵唱《龙赋》:"玄黄初判,鳞甲始张,衔烛照幽冥,摆尾扫八荒",此调竟与敦煌残卷《青龙谣》暗合。忽悟龙灯之妙不在形似,而在以火光续写华夏血脉,每盏烛火都是亘古传来的眼睛,凝视着人间代代更迭的元宵。

夜半梦回,似见真龙乘云探爪,其爪尖悬着今人制作的LED灯珠,传统与现代便在梦境内达成和解。或许明岁当建议灯匠,于龙脊添置二维码,让扫得者可得一句龙韵古诗——如此,纵使千年过去,我们依旧能与李清照同赏"凤箫声动",与辛弃疾共醉"玉壶光转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