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夜围炉话温暖
——重读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有感
暮色四合时,窗外飘起了今冬第一场雪。书案上的茶汤正泛起蟹眼般的细沫,恰似千年前那位洛阳司马笔下跃动的绿蚁。随手翻开《白氏长庆集》,「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」的句子便带着融融暖意扑面而来,恍惚间竟分不清是茶香还是酒香氤氲在空气里。
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
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
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
这首二十字的小诗像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焰,从唐贞元年间一直燃烧到今天。新酿的米酒浮着细碎酒渣,朴拙的红泥炉里跳动着橘色火光,在即将飞雪的黄昏构成极具烟火气的温暖图景。诗人不提寒凉,不言寂寥,只以最家常的口吻向友人发出邀约,却让后世无数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那份抵御严寒的温热。
忽然想起儿时在晋北老家的冬夜,祖母总是把炕烧得极热,黄泥砌成的灶台里塞着桔杆,铁锅里煮着荞麦面饺子,蒸汽顶得木锅盖噗噗作响。她边往灶膛添柴边哼唱:「大雪封门窑洞暖,炭火烧红半拉天」。那时不懂这就是古典温暖的当代延续,如今才明白,人类对抗严寒的方式虽随时代更迭,但对温暖的渴望始终未变。
二
古人写温暖常以寒凉为衬底。杜甫在「霜严衣带断,指直不得结」的酷寒中,写下「瓢弃尊无绿,炉存火似红」的幻觉;岑参于「瀚海阑干百丈冰」的绝境里,绘就「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」的苦寒,反让「中军置酒饮归客」的帐暖显得尤为珍贵。这些诗句像历经千年仍在散热的碳核,每当诵读,总能激活血脉里关于温暖的集体记忆。
现代科技早已让我们远离围炉取暖的时代,空调恒温的房间里,四季都保持着人体最舒适的二十二度。但为什么读到「夜深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」时,仍会下意识裹紧衣襟?为什么看到「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」时,心头仍会涌起熨帖的暖流?或许因为诗卷里封存的不只是物理温度,更是那种「能饮一杯无」的期待与被期待,是「风雪夜归人」的守候与被守候,是人类情感共振产生的永恒热能。
三
去年深冬造访徽州古村落,恰遇暴雪封山。民宿主人取出祖传的火熥待客,黄铜煨罐里盛着烧红的炭块,雕花镂空处散出缕缕暖香。八十岁的阿婆用陶壶煨着桂花酿,忽然念出「地炉煨酒暖如汤,莫教枝上雪飞扬」的俚语。那一刻忽然懂得,所有关于温暖的古诗都不是化石,而是仍在生长的根系,连着过去也通向未来。
雪愈下愈大了,我拍去《问刘十九》书页上并不存在的雪花。千年前那个欲雪的黄昏,刘十九究竟有没有应约而至早已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首小诗至今仍在发出温暖的邀请。就像此刻手机亮起,朋友发来消息:「煮了姜茶,要不要过来尝尝?」我笑着回复:「正有此意。」
看,古典的温暖从未走远,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继续在人世间流转生热。
青春情怀作文八百字
渐渐地,我学会在风雨中微笑:雨天撑伞走过石板路,脚下水花四溅,仿佛踏着青春的鼓点;雪夜与室友围炉夜话,梦想的火苗在眸中跳跃。那些艰难,终被岁月酿成甘甜。如今回望,青春的情怀早已融入血脉。它不是惊涛骇浪,而是溪流潺潺,滋润生命的土壤。在平凡日子里,静静绽放——黄昏散步时,一片落叶飘落肩头;老友重逢时,一句问候唤起回忆。这...
高中心德体会寒假作文500
更让我瞥见世界的另一面:温暖在细微处生长。夜深人静时,书页沙沙作响。预习新知的紧迫感如暗流涌动,毕业考的钟声已在远方回荡。雪夜映窗,思绪纷飞:学海浩瀚,每一次伏案皆是向彼岸摆渡。寒假虽短,却似一面明镜,照见亲情的厚重、责任的轮廓与时光的珍贵。雪融春至,新学期的晨光已在枝头跳跃。...
草青水绿好地方,春种秋收合家欢
解析:跳出农耕劳作场景,聚焦“歇晌”这一休闲时刻,用“棋局”“纳鞋底”“写作业”等多代际活动,展现乡村生活的丰富层次。以“筛碎蝉鸣”“树影摇晃”的环境描写,呼应“草青”的自然氛围,突出“合家”不仅是血缘,更是邻里共生的温暖。五、夏夜的竹床数星 暑气退尽的晚上,竹床被搬到晒谷场上。老人们摇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