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雨后寻诗:一场与古人对话的湿润清晨

晨起遇雨

昨夜淅沥的雨声犹在耳畔,推窗时青石板路上还泛着粼粼水光。忽然想起苏轼《定风波》里"莫听穿林打叶声"的洒脱,便披衣出门,任凉丝丝的雨雾扑在脸上。竹叶尖悬着的水珠倏忽坠落,在积水洼里敲出"叮——"的脆响,这倒比王维"空山新雨后"更多三分鲜活生气。

苔痕觅句

转过祠堂斑驳的粉墙,发现石阶缝隙里的青苔肥润得能掐出水来。蹲下身细看,那些绒绒的绿意竟排成天然的诗行——这边是杜甫"润物细无声"的工整对仗,那边又像李商隐"留得枯荷听雨声"的错落有致。蚂蚁驮着水珠从《唐诗三百首》的苔藓扉页上爬过,忽然觉得古人写雨后诗,大约也这般俯身观察过。

茶肆听韵

巷口老茶肆的雨棚还在滴水,要了壶明前龙井暖手。邻座穿蓝布衫的老先生忽然吟道:"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。"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指在八仙桌上打着节拍,瓦檐滴水声便成了天然的伴奏。想起陆游写这诗时也这般坐在临安城的茶楼里,六百年的雨声竟在瓷杯里碰出回响。

即兴试笔

檐溜叮咚谱旧词,
苔笺新展古人诗。
忽闻深巷卖花声,
始信江南雨亦痴。

回家路上,卖白玉兰的阿婆篮子里还蓄着雨水。这寻常的雨后清晨,因着与古诗的邂逅,竟像被雨水洗过的宣纸,每一处褶皱都藏着未干的墨香。终于明白为何古人总爱写雨后——那天地间流动的水汽,本就是最天然的平仄韵脚。

另一处好地方的作文字

雨后的空气湿润清新,泥土芬芳混合花香弥漫开来,深吸一口便忘却尘世喧嚣。登上月亮山俯瞰全景,梯田如绿色阶梯铺陈山间,农夫耕作身影点缀其中,演绎着生生不息的田园诗篇。无论追求静谧或探寻生机,这里总能赋予灵魂归处。漓江的温柔、群山的壮丽、村落的烟火,构成一处逃离喧嚣的世外桃源。篇2 另一处好地方的作文字 踏进这座江南古镇,仿佛跌入一幅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