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饮酒其五古诗伴我山中一日
一、心远地自偏
清晨五时半,闹钟未响,人已清醒。并非都市的喧嚣将我唤醒,而是山中特有的寂静,一种充盈着生命力的静默。我暂居友人这间山中小屋已三日,为了实践陶渊明《饮酒·其五》中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的心境。今日,我决定让这首诗完全指引我一日的生活。
推开门,清冷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,带着松针与泥土的混合气息。我坐在门廊的木阶上,煮水,沏上一壶友人自种的野茶。没有“车马喧”,唯有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渐明的天光。我忽然明白了“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”。这“心远”,并非物理距离的遥远,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主动抽离与沉淀。我的手机置于屋内,网络断开,此刻世界的纷扰与我隔着一道无形的屏障。此地之“偏”,是我的选择,是我的心先抵达了这片宁静,身体才感知到这份偏安一隅的珍贵。
二、采菊东篱下
早饭后,信步于屋后小径。友人这小屋虽非真正的“东篱”,但屋角一隅确有一片野菊丛生,并非精心栽种,而是自得其乐地蓬勃着。我蹲下身,学着诗中“采菊东篱下”的意趣,小心翼翼地摘了几朵半开的白色小菊。指尖沾染了清苦的香气,这香气不媚俗,不浓烈,却持久地萦绕在鼻尖,仿佛一种低调的宣言。
我将菊花置于盛满清水的白瓷碗中,摆在窗前的旧木桌上。它们与我默然相对。我并非隐士,也无法完全脱离现代社会,但这一刻的仪式感,让我与千年前的那位诗人产生了微弱的连接。他所采的,或许不仅是菊,更是一种与世无争、孤芳自赏的心境。我此刻所效仿的,也正是对这份心境的片刻追寻与体验。
三、悠然见南山
午后,天空澄澈如洗。我携一卷书——并非什么深奥的经典,只是一本闲散的笔记——至屋前向阳的草坡。倚着一块巨大的、被阳光晒得微烫的岩石,我漫无目的地翻动着书页。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,在纸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抬起头,舒展有些酸涩的脖颈。就在这一瞬间,目光毫无阻滞地撞见了远方青灰色的山峦轮廓。它一直就在那里,但我直到此刻“抬头”的偶然间,才真正“看见”了它。这不是一种刻意地寻找,而是一种无心的邂逅。“悠然见南山”,这“见”字何其精妙!它不是“望”,不是“眺”,是一种不期而遇的、物我两忘的融合。山的气象,山的沉静,在这一刻毫无保留地向我展开。我并未感到狂喜,只是一种巨大的、安稳的平静感慢慢包裹了全身。飞鸟结伴而归,融入山色之中,这正是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的景致。我仅仅是看着,心中空明,似乎有所感悟,却又说不出任何具体的道理。或许真正的“真意”,正是这种无法言说、也不必言说的状态。
四、欲辨已忘言
日头西斜,我将屋内的方桌搬到院中,备上几样简单小菜与一壶自酿的米酒。晚风拂过,带来凉意,也吹动了碗中的菊花。我独自小酌,并非为了买醉,只是应和“饮酒”的诗题,品味这微醺的黄昏。
白日的种种感受在心中沉淀、交融。那种由“心远”带来的宁静,由“采菊”获得的闲趣,由“见南山”体悟到的天人合一的恍惚之境,层层叠叠,汇聚成一种极其丰盈的满足感。我试图梳理,想用文字记录下这完整的一日,却发现任何描述都显得苍白。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”。陶渊明在千年前便道尽了这种体验的终极状态。最深刻的喜悦与平静,往往超越语言的边界,它们栖息在心灵最深处,只能意会,无法言传。
夜幕彻底降临,山中小屋亮起一点暖黄的灯光。我收拾杯盘,心中了无遗憾。这一日,我以诗为向导,进行了一场精神的漫游。我并未脱离人境,却真切地触摸到了“心远”的境界。这首诗,不再仅是课本上的文字,它已成为我生命中一个充满光晕的注脚,提醒着我:无论身处何地,都可以在心中修篱种菊,都可以在抬头的一瞬间,遇见自己的那座“南山”。
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全诗
一、原文 饮酒·其五 [魏晋]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二、注释 1. 结庐:建造住宅,此处泛指居住、安家,暗含主动选择田园生活的意味。2. 人境:人类聚居的地方,即世俗社会,与后文“车马喧”形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