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晴
清晨推开窗,金桂的香气裹着秋风扑面而来,手机日历突然弹出提示:今日重阳。孟郊《游子吟》里那句"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"蓦地浮现在心头,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荡起层层涟漪。
一、记忆里的三春晖
记得小学时总爱把"寸草心"错记成"春草心",直到外婆戴着老花镜,用龟裂的手指逐字点着课本:"小草再努力生长,也难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情啊。"她说话时,银白的发丝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。那时我不懂,为什么讲到最后,外婆会悄悄抹眼角。
此刻站在阳台上,突然想起上周回家,发现外婆的菜园荒了大半。她曾用那双种出满架紫茄的手,如今连剥橘子都要我帮忙。时光真是个狡猾的小偷,不知不觉就偷走了她矫健的步伐。
二、敬老院的见闻
下午随志愿者团队去敬老院,走廊里飘着淡淡的艾草香。95岁的陈爷爷正在教大家用皱纹纸折寿桃,他布满老年斑的手像枯树枝,却灵活地翻飞出粉嫩的桃尖。"慢点学,我这把老骨头别的不多,就时间多。"他笑起来的皱纹,让我想起老家屋檐下的瓦松。
最触动我的是203室的林奶奶。她床头摆着泛黄的相册,里面夹着孙子用蜡笔写的"奶奶长命百岁"。当我们念杜牧《九日齐山登高》时,她突然轻声接了下句:"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用登临恨落晖。"浑浊的眼里闪过年轻时的光彩。
三、迟到的领悟
返程时路过童装店,LED屏滚动着"感恩节大促"的广告。突然意识到,我们这个时代把"感恩"包装成消费符号,却忘了最该感恩的人往往就在身边。古人用"蓼莪"喻孝心,现代人却常把耐心留给客户,把急躁留给父母。
今晚特意给外婆打了视频电话,镜头里她惊喜得像个孩子。当我说要教她用智能手机看戏曲时,她连连摆手:"别费事,你们忙..."这话像根细针,轻轻戳在我心上。原来"三春晖"从来不需要报答,而我们这些"寸草",却总把回报的机会一推再推。
四、写在重阳夜
合上日记本,窗外的月亮像枚温润的玉扣。忽然明白"报得三春晖"的重点不在"报",而在"心"。就像外婆总把我儿时的涂鸦压在玻璃板下,父母珍藏我们每个成长瞬间。尊老敬老,或许就是让这份心意,不要迟到得太久。
床头那本《唐诗三百首》被风翻到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,"独在异乡为异客"的墨迹旁,不知何时多了道外婆用铅笔画的波浪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