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醉里挑灯看剑日记:重读辛弃疾的剑魄诗魂

《醉里挑灯看剑》——一个秋夜与稼轩对话

壬寅年八月廿三 夜凉如水

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一层,台灯暖黄的光晕洒在摊开的《稼轩长短句》上。手指抚过"醉里挑灯看剑"六个字,墨香仿佛带着八百年前的铁器寒意,忽然就刺破了时空的隔膜。

剑光里的烽火岁月

少年时读这句词,只觉壮志凌云,恨不得也执剑纵马,踏破贺兰山缺。而今再读,却在凛冽剑光里品出更复杂的滋味——那挑灯的手是微醺的,剑身映出的眼角该有细纹了罢?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,二十三岁的辛弃疾率五十骑突袭五万金军大营,生擒叛将张安国。那时他手中的剑,是实实在在饮过血的。

而写这首《破阵子》时,他已在江西闲居近二十年。剑成了书斋里的摆设,酒成了唯一的知己。灯下看剑,看的何止是铁器,分明是镜中早生华发的自己,是再也回不去的沙场,是中原不曾熄灭的烽火。

挑灯见古今

忽然想起白日参观的军事博物馆。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抗战时期的大刀,刀口卷刃处还留着暗沉的血色。说明牌上写着"二十九军战士王金章遗物",这何尝不是另一种"醉里挑灯看剑"?不同的是,辛弃疾的剑渐蒙尘,而先辈的大刀终劈开了新时代的曙光。

深夜的微信群里,留学归国的朋友晒出实验室新成果:"总算在芯片设计上撕开个口子!"配图是凌晨三点的研究院,电脑屏幕亮如白昼。这难道不是当代学人的"挑灯看剑"?只是剑已化作代码与方程式,战场转移到了科技前沿。

吾辈手中剑

合上书页时,镜中映出自己案头待批的图纸——作为城市规划师,正为老城改造项目头疼。忽然失笑:我的"剑"不就是这支绘图笔么?辛弃疾若生当代,大概会笑着泼墨:"醉里挑灯绘蓝图,梦回测绘连营"。

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每个时代找到自己的"剑"。医生的剑是手术刀,教师的剑是粉笔,农民的剑是锄头,工匠的剑是榔头。重要的是始终保持"挑灯"的清醒与"看剑"的自觉,明白手中器刃为何而磨,为何而战。

夜更深了,秋风叩窗恍若衔枚疾走的兵卒。手机弹出新闻推送:"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"。真好,今夜有多少人在挑灯看剑?八百年前的剑鸣,终于汇成了这个时代的交响。

愿我华夏儿女,永远懂得为何执剑、为谁执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