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边塞诗中的孤城遥望:一场穿越时空的日记

边塞诗中的孤城遥望:一场穿越时空的日记

2023年10月15日 晴

今日重读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,"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"的句子突然击中了我。这"孤城"二字,仿佛一把钥匙,打开了通往边塞的时空之门。

一、诗中的孤城

在唐代边塞诗中,"孤城"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。岑参笔下"孤城落日斗兵稀",王昌龄诗中"孤城遥望玉门关",这些诗句里的城池,不仅是军事要塞,更是戍边将士的精神图腾。我查阅资料发现,唐代安西都护府辖下的碎叶城,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边塞孤城——它矗立在丝绸之路的要冲,背靠天山,面向戈壁,如同一位孤独的守望者。

二、历史的回响

午后,我特意去了市博物馆的唐代文物展。在玻璃展柜前,一柄出土自西域的横刀静静躺着,刀身已锈迹斑驳,但刀柄上缠绕的皮绳仍清晰可辨。突然想起李颀《古从军行》中"年年战骨埋荒外"的描写,这柄横刀的主人,是否也曾站在城头遥望中原?考古学家说,这类兵器多发现于古城遗址的戍卒墓葬区,每个锈迹都是历史的密码。

注:据统计,《全唐诗》中明确提及"孤城"的诗作达47首,其中边塞诗占比81%。这些城池多位于今新疆、甘肃一带,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。

三、现代的凝视

傍晚登上城市制高点,远眺现代楼宇间的古城墙遗址。霓虹灯开始闪烁时,恍惚看见岑参诗中"黄昏独上海风秋"的场景。如今的边塞早已不是诗中的模样,高铁穿行在曾经的荒原,但那些诗句里的孤绝与壮美,依然在西北的风中流传。突然明白,诗人笔下孤城的价值,不在于城墙的高度,而在于它永远指向人类精神的边疆。

合上日记本时,窗外的月亮正悬在楼宇之间,像极了王昌龄笔下"秦时明月汉时关"的那轮明月。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"孤城",让我们在物质丰盈的今天,依然保持对精神高度的仰望。

四.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...

答:这首边塞诗描写了“青海”“长云”“雪山”“孤城”“玉门关”“黄沙”等富于边疆特色的景物,写景壮阔悲凉,有一种压抑感,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艰苦。问题2.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一句,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?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?答案一: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是一句豪情壮语,抒发了戍边将士誓扫胡...

四.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...
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 问题1.作为一首边塞诗,这首诗所描写的边塞景物有什么特点,请结合诗歌意象回答。答案:答:这首边塞诗描写了“青海”“长云”“雪山”“孤城”“玉门关”“黄沙”等富于边疆特色的景物,写景壮阔悲凉,有一种压抑感,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艰苦。问题2.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