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边城400

《边城》读后感400字日记:茶峒的纯真与哀愁

一、初读《边城》的悸动

合上沈从文先生的《边城》,茶峒小镇的青山绿水仍在眼前浮动。400页的阅读时光里,我仿佛跟着翠翠在渡船边看尽了人间最干净的悲欢。老船夫的烟袋、黄狗的吠叫、端午的龙舟,这些细节像水墨画般晕染在我的日记本上。

1.1 翠翠的眼睛

最难忘翠翠那双"清明如水晶"的眼睛。当她在月光下等待傩送时,我分明看见400公里外湘西的星光落进她的瞳孔里。这种未经世俗污染的纯净,让城市里长大的我心脏微微发疼。

二、命运河流中的隐喻

沈从文用400字就能勾勒出的白塔意象,在我心里投下长长的阴影。当暴风雨夜白塔倒塌,我突然明白:这分明是翠翠天真世界的崩塌预告。老船夫临终前说的"要硬扎一点",何尝不是对所有人的告诫?

2.1 渡船与吊脚楼

400次摆渡也到不了对岸的爱情,就像吊脚楼永远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。天保的意外、傩送的远走,都在诉说命运的无常。日记本被我的眼泪浸湿了一角,为这"美丽总使人忧愁"的真理。

三、永恒的等待

结尾处"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,也许明天回来"的400种解读,让我整夜辗转。在电子日记里写下:我们何尝不是自己的翠翠?在现代化的边城,等待永远不会到来的纯粹。

(全文共计528字)

边城读后感400字左右(精选5篇)

边城读后感400字左右【篇1】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,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。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:学历高小,行伍出身,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。时间证明,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。《边城》是沈从文的代表作,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。《边城》发表于1934年,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...

边城读后感400字(通用28篇)

边城读后感400字作⽂篇1 这样没有结尾的节选,读起来有种时代,空间的距离感,⽂字铺就的是⿊⽩单调画⾯,情感衍⽣的是动⼈,柔和的乐调,这是浸着⽂化,才情的边城,保守⽽朝⽓,不觉动⼼。很⾃然就想到这样⼀个复杂的开场,节⽇盛况的细述就是个铺垫,铺垫翠翠与傩送的邂逅,不过节...

边城读后感400字

边城读后感400字篇一 “由四川过湖南区,靠东有一条官路。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“茶峒”的小山城是,有一小溪,溪边有座白色小塔,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,这人家只一个老人,一个女孩子,一只黄狗。”作者沈从文用淳朴的话语描述了这个边城的位置以及那和谐的画面,并且引出了作品的主人公。这篇...

边城读后感400字

边城读后感400字(精选篇1)喜欢读书评,也就知道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,很早就让我有读它的想法,然而,当我把这本篇幅不大的书捧在手里的时候,却发现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。说这本书不容昜读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复杂的情节,众多的人物,相反,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,就是渡口的老船夫临死前希望能给...

边城 读后感400字4篇

边城 读后感400字1 捧读沈从文的《边城》一书,从头至尾,一抹淡淡的愁云因绕于心。恍然间,似来原始山野的清风轻拂面颊,如梦如幻。作家以真挚的感情,优美的语言,诗意的情绪,把我们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时空里,让我们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声中。在工业昌盛的今天,《边城》所带来的不仅是一种...

边城的读后感作文400字(精选12篇)

边城的读后感作文400字篇1 《边城》的艺术风格,是一首抒情的田园诗,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。沈从文执意要把《边城》写成“纯粹的诗”,主要是出于“怀旧”的主观抒情并要把它凝结成“诗”。正如他所说:“这一年,我的`过去痛苦的挣扎,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,在这个不幸故事上,才得到了排泄和...

《边城》读后感400字

第1页共2页 《边城》读后感 400 字沈从文的《边城》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,读完这部书,我受到 了许多启发。边城茶峒位于湘川黔三省交界处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乡土气息很 重,今年五一,我有幸去乡村游玩,参观了原始森林,体验了农家的 乐趣。河流,山川,渡头,渡船,竹林,茅屋,小镇,都是大自然的 尤物,它们平凡,宁静,...

课文《边城》读后感400字

课文《边城》读后感400字1 “由四川过湖南区,靠东有一条官路。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“茶峒”的小山城是,有一小溪,溪边有座白色小塔,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,这人家只一个老人,一个女孩子,一只黄狗。”作者沈从文用淳朴的话语描述了这个边城的位置以及那和谐的画面,并且引出了作品的主人公。...

沈从文《边城》读后感400字

篇1:沈从文《边城》读后感400字 沈从文《边城》读后感400字 沈从文的《边城》里流淌着一条温情的河,河上摆渡的老人和翠翠,唱着一曲温暖的歌。老人摆渡50年,经历了“凡是一个善良的中国乡下人,一生中生活下来所应得到的劳苦与不幸”,但是他一如既往的爱着这方水土,爱着这方水土上的每一个人。这位老人,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