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赏牡丹日记:一城之人皆若狂

《赏牡丹》日记:一城之人皆若狂

四月十五日 晴 谷雨将至

清晨醒来,推窗便见阳光如金箔般洒满庭院,风中已带了几分暖意与湿润。母亲笑着说:“谷雨快到了,城东的牡丹园该是‘一城之人皆若狂’的时候了。”她随口吟出的这句诗,像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我对春末最盛大花事的全部想象。刘禹锡笔下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的盛况,跨越千年,似乎即将在眼前重现。

一、入园:撞入一片绚烂的云霞

午后,我与友人相约前往牡丹园。距园门尚有百步,阵阵馥郁的香气已如殷勤的向导,迎面扑来,将人轻轻环绕。购票入园的瞬间,视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——我仿佛不是走入了一座园林,而是径直闯进了一片由花朵织就的、流动绚烂的云霞之中。

目光所及,尽是层层叠叠、雍容华贵的牡丹。它们一朵挨着一朵,一丛连着一丛,放肆地、毫无保留地盛开着。姚黄魏紫,赵粉豆绿,这些只存在于古诗词中的名色,此刻都有了鲜活的生命。那“姚黄”如用蜜蜡雕成,色泽温润,高贵典雅;“魏紫”则深沉浓郁,宛如贵妇裙摆上最华美的丝绒。我忽然明白了何为“国色”,那是一种集天地灵秀于一身,让人一见便心生敬慕与喜悦的华美。

二、众生:真正意义上的“皆若狂”

而更令我着迷的,是园中的游人。刘禹锡那句“一城之人皆若狂”,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。这“狂”,并非癫狂,而是一种沉浸于极致之美中的痴迷与喜悦。

银发苍苍的老者,手持专业的相机,或俯身或垫脚,寻找着最完美的角度,神情专注得如同一位猎人,而他的猎物,便是光影下最美的那一朵牡丹。年轻的恋人依偎在花丛旁,女孩笑着将一朵粉白的牡丹别于鬓角,男孩则举着手机,镜头里盛满的笑意比花更娇艳。穿着汉服的少女们,衣袂飘飘,穿梭于花径之间,人面牡丹相映红,仿佛从古画中走出的仙子。孩子们在花田边的空地上奔跑嬉笑,他们的快乐简单而直接,为这片静止的华丽注入了勃勃生机。

每一个人,无论年龄、身份,都被这国色天香所俘获,脸上洋溢着一种纯粹的、被美所打动的光芒。这是一种奇妙的共同体感,素不相识的人们因同一份美丽而汇聚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共享的愉悦。没有喧嚣,只有低声的惊叹、快门的轻响和此起彼伏的笑语。这大概就是“动京城”的现代版吧,美,拥有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。

三、所思:美的盛宴与生命之思

坐在园中的石凳上小憩,我望着眼前这派热闹而又和谐的景象,不禁出神。牡丹的美,是如此直白而霸道,它从不羞怯,不开则已,一开便是倾其所有,轰轰烈烈。它知道自己很美,于是便竭尽全力地绽放,将这最美的一面奉献给春天,奉献给每一个欣赏它的人。这种生命的张力,令人震撼。

然而,我也想到了“昙花一现”这个词。园中的指示牌上写着,牡丹的盛花期极为短暂,不过十数日。这场奢华的盛宴,很快便会随谷雨而逝,零落成泥。但奇怪的是,这种短暂的遗憾,并未冲淡当下的喜悦,反而为这份美增添了一份值得珍惜的紧迫感。正因为知道它稍纵即逝,人们才更愿意从四面八方赶来,不愿错过这一年一度的约会。它的美,因其短暂而更显浓烈和珍贵。

日落时分,我与友人随着人流缓缓走出园子。回望那片依然喧闹的花海,我忽然觉得,我们今日的“若狂”,与千年前唐朝京城的人们,并无二致。时代在变,赏花的方式在变,但人们对美的向往、追逐和热爱,是亘古不变的。牡丹年复一年地盛开,仿佛一个永恒的约定,提醒着在忙碌生活中奔波的人们:别忘了停下脚步,为一场花开而心动,为一份纯粹的美而痴狂。

归途中,鼻尖仍萦绕着那抹富贵香气,心中已被这份春日最后的盛大礼物所填满。谨以这篇日记,记录下这“一城之人皆若狂”的美好午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