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影古诗日记:月下独行忆父恩
十月廿三 霜降夜 月如钩
今夜值班归家,路过旧火车站台时,忽见一佝偻老者提着橘灯蹒跚前行。冷风卷起他灰旧的棉袍下摆,竟与朱自清先生笔下那个攀爬月台的背影倏然重叠。霎时间,那首父亲常挂在嘴边的《背影古诗》在心头轰然响起:
"蹒跚步履印霜痕,橘灯照夜月黄昏。莫道人间少真意,此身原是报恩人。"
一、诗中的温度
记得初读这首诗时我刚上初中,父亲用粗粝的指尖点着泛黄的诗册,每个字都念得极慢。"你看诗人多厉害",他指着"橘灯照夜"四个字说,"明明写的是光,读起来却觉得暖和"。那时我不懂,为何父亲每次念到最后一句都会沉默,喉结像被困住的蝴蝶般上下颤动。
直到三年前送他去省城治病,在高铁站安检口,他突然小跑着去特产店买盒装芝麻糖。透过人群缝隙,我看见他笨拙地扫码付款,微驼的脊背在白色灯光下像张拉满的弓。那一刻诗句猛然撞进胸膛——原来所有父亲都藏着同样的背影,如同世代传抄的隐秘诗篇。
二、月下的重影
站台上的老者渐渐走远了,橙黄光晕在夜雾里明明灭灭。我忽然想起父亲病愈后,总爱在月夜擦拭他的旧皮箱。箱底压着祖父年轻时的照片,同样清瘦的脊背,同样微向左倾的站姿。照片背面竟也抄着那首《背影古诗》,墨迹被岁月洇成雁群的形状。
三代人的背影在月光下叠成同一个剪影。诗中所谓"此身原是报恩人",或许不只是子女对父母的偿还,更是每个成为父母的人,在对上一代未竟之爱的延续。就像父亲总在我离家的行囊里塞进芝麻糖,而他自己的父亲,塞的是炒熟的黄豆。
三、永恒的韵脚
归家推开院门,父亲披衣坐在石阶上,手里还捏着半块芝麻糖。"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是你",他笑着把糖递过来,身后的白墙映出我们依偎的影子。这一刻我突然明白,那首古诗从来不是哀伤的挽歌,而是爱的循环注脚——每个背影终将被人凝望,每次凝望都会诞生新的诗行。
夜风拂过院角的枇杷树,叶片沙沙作响如翻动诗页。或许百年后也会有某个归人,在月下想起某个温暖的背影,而那时的月光,依然照着今日相同的诗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