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影婆娑:以赞竹古诗词为引的晨间日记
晨光中的竹韵
推窗见竹,郑板桥「咬定青山不放松」的句子倏然浮上心头。昨夜细雨润湿庭前那丛凤尾竹,此刻在朝阳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,叶片上未干的露珠将七色光折进书案,恍若古人笔下的「绿玉枝头一粟黄」。
古诗词里的竹魂
翻阅泛黄的《全唐诗》,王维「竹喧归浣女」的恬淡与苏轼「可使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」的痴狂在纸页间交织。杜甫草堂前的苦竹,白居易笔下「夜深知雪重」的折竹声,这些赞竹古诗词竟在晨读时生出新的意趣——原来竹不仅是植物,更是文人精神的图腾。
竹径漫步的哲思
踩着鹅卵石小径走向竹林深处,鞋底与落叶摩擦的沙响应和着竹节生长的脆响。忽然懂得为何郑燮要画「一枝一叶总关情」,那些看似独立的竹竿在地下连成纵横交错的根系,恰似古诗词中绵延千年的文人风骨。某株新笋顶着露珠破土,让人想起李贺「箨落长竿削玉开」的奇绝比喻。
茶盏中的竹意
午后用竹柄紫砂壶沏龙井,看热气在刻有文同墨竹图的杯口盘旋。茶汤倒映着窗外的竹影,忽然领悟到杨万里「小荷才露尖尖角」与竹笋初生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方寸之间的竹韵,不正是陆游「晴窗细乳戏分茶」的现代演绎?
暮色里的竹语
夕阳给竹叶镶上金边时,风过竹林的声音像苏轼在吟诵「横看成岭侧成峰」。竹影在粉墙上作水墨画,忽浓忽淡的墨色里藏着板桥「四十年来画竹枝」的执着。夜风送来淡淡的竹叶清香,这气息与千年前黄庭坚「竹杖芒鞋轻胜马」时呼吸的,应是同一种天地灵气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