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刘翰古诗随感:一枕新凉一扇风
壬寅年七月初十记
晨起推窗,忽觉风意不同往日。翻看手机方知今日立秋,蓦然想起南宋诗人刘翰那首《立秋》:“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。睡起秋声无觅处,满阶梧叶月明中。”诗句如清泉般淌过心间,遂提笔记录这个与古人神交的秋日。
一、新凉入枕的清晨
六时三刻,纱帘被风拂动时携来某种沁入毛孔的凉意,与昨日黏腻的暑气判若两界。这大概就是刘翰所说的“一枕新凉”罢。空调早已关闭,却自然获得比冷气更生动的清凉——它带着露水淬炼过的草木气息,掺着昨夜星辰未散的余韵,恰似天地以谦和之姿为酷暑致歉。阳台的茉莉花瓣落了三五片,飘零的姿态竟显从容,仿佛提前知晓秋的仪典。
二、梧叶未落先闻声
小区梧桐尚青翠,却已有三两叶片边缘泛黄。忽记刘翰诗中“满阶梧叶月明中”的意境,遂踱步至树下静观。风过时叶片沙沙作响,竟似提前预演秋的奏鸣曲。想起古人立秋日有“梧桐报秋”的习俗,待首片梧桐叶坠落便要以红笺书写节气更替,而今人多在电子日历的推送中漠然划过节气提示。这沙沙声莫不是古秋对今人的温柔提醒?
三、秋声无觅处的哲思
刘翰言“睡起秋声无觅处”,我却在现代都市中品出双重意境。既难寻觅传统意义上的秋声——没有打谷场连枷起落的嘭嘭声,没有绣娘赶制秋衣的针线声;却又处处可闻新时代的秋声:学童整理书包的窸窣声,果农装箱早熟苹果的碰撞声,甚至听见邻居研磨咖啡豆时讨论“贴秋膘”的欢语。秋本无声,所有的秋声都是人类赋予季节的情感注脚。
四、月明中的文化传承
夜来特意下楼看月,虽无满阶梧叶相衬,但月光果真如刘翰诗中那般清透皎洁。忽然理解古人为何总在立秋望月——这月光照过南宋的玉屏,拂过唐代的团扇,此刻又流淌在我的日记本上。千年来变的只是器物,不变的是人类对季节更迭的敏感情思。手机震动,母亲发来“记得吃瓜”的讯息,方才惊觉竟忘了“咬秋”的习俗,急忙切了冰镇西瓜捧至阳台,在月光下完成这场与古人隔空击掌的仪式。
今日重读刘翰《立秋》,方知二十四节气不是冰冷的时空坐标,而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情感密码。当我们在某个秋风初起的清晨心有悸动,那正是千年文脉在个体生命中的苏醒。纸页翻动间,仿佛看见诗人立于月阶轻笑:原来你们依旧听得懂秋的语言。
刘翰《立秋》“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”全诗翻译赏析
一、原文 立秋 【作者】刘翰【朝代】宋 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。 睡起秋色无觅处,满阶梧桐月明中。 二、译文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,待乳鸦声散去时,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。秋风吹来,顿觉枕边清新凉爽,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。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,可是醒来去找,却什么也找不到,只见落满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