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登高怀古
今日重阳,独登城东古塔。石阶斑驳,苔痕深深,每一步都似踏在历史的皱纹上。塔顶风急,远眺山河如画,忽然想起杜牧《九日齐山登高》中"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"的句子,千年光阴倏忽而过,而今我亦站在秋风里,与古人隔空对望。
砖缝里的诗行
抚摸着明代青砖,发现许多游人的刻痕。最引人注目的是西侧砖墙上几行褪色的诗句:"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"。这分明是杜甫《登高》的化用,不知是何年何月的文人留下的。我用指尖描摹着那些深浅不一的笔画,忽然听见塔檐铁马叮当,恍若历史的回响。
江畔寻古意
午后沿护城河漫步,见老柳树下有碑亭一座。拂去青苔,竟是乾隆年间重修河堤的记事碑。碑文引用了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:"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",用来形容当年疏浚后的河岸景致。如今柳枝仍拂水,新草依旧绿,只是赏景人换了几十代。
茶肆听古调
在巷尾老茶馆歇脚时,偶遇民间艺人在唱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。"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..."沙哑的嗓音混着茶香,将苏轼的豪迈唱得百转千回。邻座白发老者闭目击节,忽然接唱"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",眼角闪着泪光。这一刻,怀古诗歌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,而是鲜活的、会呼吸的集体记忆。
暮色中归家,翻出泛黄的《唐诗三百首》。李白说"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",而我想,或许我们读诗时触碰到的,正是古人望月时的那份永恒孤寂。这些怀古诗歌如同时间的琥珀,让千年前的叹息与今日的感慨,在某个平仄相合的瞬间,突然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