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登虞山怀古古诗游记

登虞山怀古古诗游记

一、朝雾初开时的启程

晨光熹微中,我踩着露水浸润的青石阶向虞山顶峰行进。雾气如纱幔般缠绕在古松林间,使这座承载着千年诗文记忆的山峦更显神秘。蓦然想起清代诗人王士祯《登虞山怀古古诗》中“烟岚漠漠鸟啼曙”的意境,此刻的虞山确如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长卷。

二、剑门奇石与诗文镌刻

穿过松涛阵阵的幽径,剑门险峻的巨石群赫然显现。抚摸着崖壁上模糊的唐宋题刻,忽然领悟《登虞山怀古古诗》里“霸业已随云烟散”的深意——昔日吴王在此筑城练兵的气势早已湮灭,唯有这些摩崖石刻仍在诉说着过往。坐在明代大儒沈周曾休憩的望海亭中,极目远眺长江如练,耳边仿佛响起历代文人登临此地的咏叹。

三、仲雍墓前的沉思

在古柏森森的仲雍墓前驻足,斑驳的碑文记载着周朝让国先贤的故事。忽有秋叶飘落肩头,恍若时光递来的信笺。遥想当年诗人面对此景写下“千古高风仰让皇”时,必然也经历过这般物是人非的怅惘。而今我们依然在同样的山道上行走,在同样的古迹前感怀,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,正是《登虞山怀古古诗》最动人的传承。

四、兴福禅寺的暮鼓晨钟

日影西斜时步入千年古刹兴福寺,梁昭明太子读书台的墨香似乎仍未散尽。跪坐在唐代石雕观音像前,听僧侣诵经声与松涛相和,忽然懂得古人“禅心已作沾泥絮”的超然境界。寺中那株相传由南朝文豪手植的银杏,正将金黄的叶子洒满青苔铺地的庭院,仿佛在书写着流动的诗篇。

五、归途中的古今对话

下山时特意取道辛峰亭古驿道,夕阳将石阶染成暖金色。几位老者正在亭中拉着胡琴唱吴歌,苍凉的唱词里藏着《登虞山怀古古诗》中未尽的余韵。我忽然明白,真正的怀古并非伤逝,而是如这琴声般将过往融进当下的生命体验。手机里存着的古诗文本与眼前鲜活的民俗景象重叠,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——原来每代人都在这座山上寻找着自己的精神锚点。

暮色四合时回望虞山剪影,忽然懂得为什么历代文人总要在此留下诗篇。这座山不仅是地理存在,更是中华文化记忆的载体。当我的登山鞋印与千百年前诗人的足迹重叠,当现代相机捕捉下古诗词里描绘的同一片晚霞,《登虞山怀古古诗》便不再是纸墨间的文字,而成了连接古今的情感桥梁。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——我们始终在同样的山水间,寻找着不同时代里的相同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