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登楼望远:一首楼字古诗引发的秋日随想

2023年10月15日 晴

清晨翻开《唐诗三百首》,王之涣的"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"突然跃入眼帘。这二十个字的楼字古诗,像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。

一、诗中的楼阁意象

古人笔下的楼,总是承载着特殊的情愫。杜甫在《登岳阳楼》中写下"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",李白则有"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"的浪漫想象。这些楼字古诗里的建筑,早已超越物理空间,成为文人精神的寄托。

记得去年深秋,我曾独自登上黄鹤楼。站在崔颢题诗处远眺,长江如练,龟蛇锁大江的景致与千年前别无二致。此刻再读"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",突然懂得什么叫"眼前有景道不得"。

二、现代生活中的楼

如今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,每天乘电梯上下数十层的公寓,却再难体会古人"更上一层楼"的哲思。上周陪母亲去医院,在23层病房窗口,她突然说:"现在明白为什么古人登楼总要写诗了。"

城市的楼越建越高,我们的视线却越来越短。那些需要拾级而上的亭台楼阁,那种"欲穷千里目"的执着追寻,在直达电梯的时代反而成了奢侈品。

三、心灵的高楼

傍晚散步时,看见小区儿童在攀爬架上嬉戏。他们争相登上最高处的模样,让我想起苏轼"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"的智慧。或许人生就是不断攀登的过程,每层楼都有不同的风景。

回家路上,夕阳给玻璃幕墙镀上金边。我突然想通:重要的不是物理高度,而是心灵能否保持"更上一层楼"的勇气。就像王维在《终南别业》中写的"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",登临的终极意义,在于开拓生命的维度。

合上日记本,窗外华灯初上。这座城市的千万扇窗户里,是否也有人正对着楼字古诗出神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