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登临阅江楼古诗之境感怀日记

登临阅江楼古诗之境感怀日记

壬寅年冬月初七 薄阴微寒

晨起雾散时独往狮子山,青石阶沾露欲湿。忽见朱漆牌匾悬于飞檐之下,"阅江楼"三字如蛟龙腾浪,顿时想起明代宋濂《阅江楼记》中"登览之顷,万象森列"之句,古人诚不欺我。

一、诗境与实景交融

循旋梯而上,廊柱间镌刻着历代咏阅江楼古诗。指尖抚过明人朱元璋"一江奔海万千里"的刻痕,抬眼恰见货轮破开江面白浪,古今时空在此刻叠合。倚栏读解缙"金陵使者过江来,漠漠风烟一纸开"时,忽有江风卷起衣袂,仿佛诗人衣袖携来的六百年前的风。

最妙处在顶层观景台,现代玻璃幕墙映出滔滔江水,墙上电子屏滚动播放历代阅江楼古诗。李白"登高壮观天地间"的豪迈与王安石"千里澄江似练"的清丽,在粼粼波光中交织成动态长卷。有孩童以手指点读屏幕诗句,软糯童声念着"钟山如龙独西上,欲破巨浪乘长风",竟与江鸥鸣叫合成奇妙的二重奏。

二、诗魂叩问今人心

在仿明式茶座小憩时,见邻座老者以毛笔蘸水在石案书写《阅江楼记》。水流痕迹渐消之际,他忽吟"江汉朝宗兴云吐雾",声如洪钟。交谈得知竟是大学文学教授,言说每至此地必重温古诗,因"楼宇可重建,诗魂不可复制"。先生纵论历代咏楼诗差异:明诗重气象磅礴,清诗多沧桑之叹,而今人所作渐失古意。此语令我心颤,默记手机里的速写灵感顿觉羞愧。

暮色将至时下至底层展厅,意外发现现代诗人洛夫《阅江楼》手稿复印件:"雕栏犹闻铁马啸,石础尚存血痕深"。玻璃展柜里的诗句与窗外长江二桥的霓虹形成对话,忽然懂得古诗非故纸堆物事,而是活着的精神血脉。

三、归途诗心长明

归时购得《阅江楼古诗集注》,灯下翻至清人袁枚"江声推月上天心"一句,恍然白日所历皆入诗境。今人登楼或急拍打卡或匆匆过眼,却少如古人静心体味天地交汇的壮美。当记此日最动人时刻:午后阳光突然刺破云层,整座楼宇霎时金辉流淌,江面浮光跃金处,恰似无数诗句在波涛间碎成星子,又重组为新的篇章。

今夜当记:阅江楼古诗非止于文字,实为时空密钥。纵使楼阁屡毁屡建,只要长江仍在奔流,只要还有人在此吟诵"大江来从万山中",诗魂便永驻此间天地。愿他日再临,能携自制诗稿焚于江风,效古人"投诗赠江神"之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