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狱中题壁古诗日记

狱中题壁古诗读后感日记

戊戌年腊月初三 寒夜

今夜重读谭嗣同《狱中题壁古诗》,窗外北风呼啸,恍若听见百年前囚室铁链铮铮。那句"望门投止思张俭,忍死须臾待杜根"如冰锥刺入心扉,墨迹在昏灯下仿佛渗出血色。我忽然明白,这并非绝命诗,而是穿越时空的密码,等待后人破解其中蕴藏的生命哲学。

一、诗壁上的时空对话

指尖抚过泛黄诗页,"我自横刀向天笑"的豪语竟震得掌心发烫。1898年的秋决场上,三十三岁的谭嗣同或许早已参透:肉身的囹圄从来囚禁不了灵魂的飞翔。他在刑部监狱北监的墙壁上,用煤渣写下这首七绝时,分明是在铸造一柄可刺破时代铁幕的利剑。如今我在这暖室之中,却感到比寒冬更刺骨的清醒——原来真正的囚笼从不以铁栅为界。

二、血墨写就的自由证言

诗人临终前特意强调"留将公罪后人论",这绝非妥协者的托辞,而是对历史审判权的彻底让渡。恰如他在《仁学》中所言:"冲决网罗者,即是英雄。"狱壁诗句的每一笔划都在颠覆着囚禁的本质:当思想可化作煤屑刻进砖石,当信念能变作声波穿透高墙,这世间便再无可真正禁锢人之物。今日重读此诗,忽觉那斑驳狱墙早已崩塌,而诗句却如星辰永悬苍穹。

寒灯下闭目冥思,仿佛见戊戌志士们戴着镣铐起舞。谭嗣同拒绝逃亡时说的"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",与狱中题壁古诗形成奇妙互文。原来最极致的自由,恰是在最极致的束缚中淬炼而成。这让我想起近日种种自我设限:用数字牢笼禁锢注意力,用功利标尺丈量梦想,甚至用虚拟社交替代真实触碰。相较于百年前的真铁窗,现代人的无形囚笼才更令人悚然。

三、破壁而出的精神火炬

谭嗣同的绝笔真正动人处,在于超越个人生死的气度。"去留肝胆两昆仑"既是对康有为的宽宥,也是对后来者的托付。他深知自己的鲜血会化成火种,点燃更多人心中的自由之火。正如他在《莽苍苍斋诗》中所写:"斗酒纵横天下事,名山风雨百年心。"此刻凝望诗稿,忽然懂得所谓"题壁",题的是囚室之壁,破的却是时代之壁、心灵之壁。

夜更深了,煤油灯芯噼啪作响如同心弦震颤。将诗册合拢时,蓦然惊觉封面温度竟如人体温。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——让冰冷的文字获得血脉温度,让百年前的绝笔持续向当代发声。今日读《狱中题壁古诗》,不仅读懂了维新志士的悲壮,更读破了自身困境的虚妄。原来每代人都面临自己的"狱壁",而破壁之法,早在百年前就已被诗人用生命印证。

窗外晨光微熹,狱中题壁的古诗在黎明中焕发新生。忽然了悟:最大的自由,是明知身在狱中,依然敢向壁题诗的勇气。

狱中题壁读后感合集

狱中联欢读后感篇一 当学完了这篇课文,我小小的心被他们的举动深深的震撼了。 每当看到文中的内容革命先烈的雄壮的歌声总是萦绕耳畔。 《狱中联欢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国名党统治区,在监狱的革命 者一起迎接元旦的到来。他们虽然在监狱中承受磨难,但是还是挡不 住大家迎接革命胜利的喜悦。每个对联上都透露着对反动派的讽刺。 当看到革命先...

狱中题壁的读后感想

《〈狱中题壁〉读后感想》1. 读《狱中题壁》的时候啊,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突然闯进了一个英雄的内心世界。谭嗣同被关在那暗无天日的狱中,还能写出这样充满豪情壮志的诗,这得多强大的信念啊!就好比是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雄鹰,身体被困住了,可那向往蓝天的心啊,一刻也没停止扑腾。我就在想,要是我处在他...

谭嗣同狱中题壁读后感

篇1 谭嗣同狱中题壁读后感 历史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瞬间如同闪电般照亮黑暗,却转瞬即逝。戊戌变法,便是这样一个令人扼腕的时刻。在那个被列强瓜分的年代,谭嗣同的《狱中题壁》犹如黑暗中的火炬,照亮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。这首诗写于谭嗣同被捕入狱之时,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。"望门投止思张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