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犹的古诗日记:江畔独步寻花

犹的古诗日记:江畔独步寻花

四月十五日 晴

今日午后,阳光正好,微风不燥。我忽忆起少陵野老那句“黄四娘家花满蹊,千朵万朵压枝低”,心中蓦然涌起一股难以遏制的向往。于是搁下手中琐事,信步至城南江畔,欲效古人遗风,独步寻花,以慰诗心。

江畔春色如许

甫至江滨,便被扑面而来的春意包围。堤岸杨柳依依,嫩绿的枝条垂入粼粼碧波,仿佛少女浣发。沿石阶而下,一条蜿蜒小径隐现于葱茏草木之间,这岂不正是诗中“花满蹊”的景致?小径两侧,野花星罗棋布,紫色的堇菜、黄色的蒲公英、白色的荠菜花,宛若繁星洒落人间。蜂蝶穿梭其间,嗡嗡嘤嘤,谱写着一曲生命的欢歌。

花蹊深处的哲思

漫步花蹊,脚步不由得放慢。杜甫写此诗时,正寓居成都草堂,历经战乱流离,暂得安息。那“千朵万朵压枝低”的盛景,不仅是眼前之观,更是诗人心境之投射——于困顿中捕捉生趣,在荒芜里发现繁华。我俯身轻触一朵被露水压弯的鸢尾,它颤巍巍地弹起,露珠滚落,折射出七彩光华。草木无知,却以最本真的姿态活着,绽放时竭尽全力,凋零时从容不迫。这无言的生机,是否正是诗人所追寻的“自在娇莺恰恰啼”般的天趣?

古今交汇的怅惘与欣然

夕阳西斜,将花影拉得悠长。我立于江畔,看归舟欸乃,听流水潺湲。千载之下,江流不改其道,春花不改其期,而人间已历几度沧桑。少陵之诗却跨越时空,在此刻与我的心灵交汇。他所描绘的花蹊或许早已湮没于历史,但那份对美的敏锐、对生命的礼赞,却通过文字薪火相传。今日我循诗而来,所见之花已非唐时之花,所感之悦却与古人相通。这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:它创造了一个永恒的精神花园,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花蹊,与古人同赏共悲。

暮色渐浓,我循原路返回。身后,江声伴着花香,依旧在吟唱着那首古老的春之曲。纸上诗句终会泛黄,而大自然的花开花落,人间对美的追寻,将永远如江水般奔流不息。此次独步寻花,不仅是一场春日闲游,更是一次与古典诗魂的对话,让我在喧嚣尘世中,重新觅得内心的宁静与诗意。

江畔独步寻花古诗笔记合集

江畔独步寻花 古诗 《江畔独步寻花》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、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 事物常在的希望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! 《江畔独步寻花》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,千朵万朵压枝低。 留连戏蝶时时舞,自在娇莺恰恰啼。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,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。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...

小学古诗《江畔独步寻花》注释、译文

小学古诗《江畔独步寻花》注释、译文江畔独步寻花 唐代: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,春光懒困倚微风。 桃花一簇开无主,可爱深红爱浅红? 译文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,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,只想倚着春风小憩。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,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? 注释 江畔:指成都锦江之滨。 独步:独自散步。 塔:...

《江畔独步寻花》的古诗翻译合集

江畔独步寻花 古诗 《江畔独步寻花》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、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 事物常在的希望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! 《江畔独步寻花》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,千朵万朵压枝低。 留连戏蝶时时舞,自在娇莺恰恰啼。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,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。 眷恋芬芳花间...

江畔独步寻花古诗全部原文合集

《江畔独步寻花其五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。古诗全文如下: 黄师塔前江水东,春光懒困倚微风。 桃花一簇开无主,可爱深红爱浅红。 【前言】 《江畔独步寻花其五》是写草堂附近的邻居黄四娘家的春天景象, 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,欣赏春天花枝繁茂、蝶舞莺歌的动人景 象。所以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...

江畔独步寻花古诗其五翻译合集

励志古诗词《江畔独步寻花》原文及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,半缘修道半缘栽。春色恰似今古,岂知此时此处!《江畔独步寻花》是一首深具励志意义的古诗,出自晚唐诗人王安石之手。这首诗带有浓浓的哲理思想,从古至今也引来不少读者的推崇。这首诗在描写当时江边寻花的场景,表现出了诗人浓郁的愁绪与忧伤之情,引发了读者对...

励志古诗词《江畔独步寻花》原文及赏析

江畔独步寻花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 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 古诗 《江畔独步寻花》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、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 事物常在的希望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! 《江畔独步寻花》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,千朵万朵压枝低。 留连戏蝶时时舞,自在娇莺恰恰啼。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,万千...

江畔独步寻花(二)的古诗合集

①第一遍读古诗,我要读通诗句。 ②第二遍读古诗,我要读准节奏。 江畔/独步/寻花 (唐)杜甫 黄四娘家/花满蹊,千朵万朵/压枝低。 留连戏蝶/时时舞,自在娇莺/恰恰啼。 ③第三遍读古诗,我要读出感情。(借助 图画和注释,想想诗的意思,争取把蕴 含在诗中的感情读出来。) ①同桌互读诗歌,比比谁读得更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