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贫的古诗:一盏青灯伴墨香
寒夜独坐
窗外的风裹着细雪,轻轻叩打着纸糊的窗棂。我独坐案前,就着一盏摇曳的青灯,翻开那卷早已泛黄的诗集。清贫的古诗,像一泓秋水,悄然流入心间。
诗中清味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陶渊明的诗句,总让我想起乡下老屋后的那片菜畦。那时祖母佝偻着腰在田间劳作,我蹲在田埂上背《归去来兮辞》。清贫的古诗里,藏着泥土的芬芳。
昨夜重读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忽觉那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呼喊,竟与城中打工者蜷缩在集装箱房里的身影重叠。原来清贫二字,从古至今都在叩击文人的脊梁。
墨痕如心
磨墨时总想起苏轼《寒食帖》里斑驳的墨迹。当年他被贬黄州,在漏雨的草屋中写下“空庖煮寒菜,破灶烧湿苇”。而今我的钢笔划过稿纸,沙沙声里竟也听出几分相似的况味。
字里乾坤
最动人的总是那些清贫的古诗里的小物件:陆游“矮纸斜行闲作草”时的残砚,李清照“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”时的旧棋枰。这些带着生活刻痕的意象,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。
合上书页时,发现灯油将尽。忽然明白古人所谓“穷而后工”,或许正是这般在清寒中淬炼出的文字,才能穿越千年风雪,温暖今夜的斗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