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根的古诗》——记一次寻根之旅
翻开泛黄的日记本,突然想起去年秋天的那次旅行。那是一次以"根"为名的追寻,也是一首写在时光里的古诗。
一、故土的温度
清晨六点,火车缓缓停靠在江南小站。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,这是我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。走在青石板路上,每一步都踩在回忆的韵律上。老街两侧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,像极了一首正在书写的秋日古诗。
祖母的老屋还在巷子深处,白墙黑瓦间爬满了爬山虎。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,院子里的老井依然清澈见底。我打上一桶井水,冰凉透骨,却带着地底深处的甘甜——那是根的味道。
二、族谱里的诗行
午后,在祠堂里翻开厚重的族谱。泛黄的纸页上,一个个名字如同跳跃的音符,串联起数百年的家族史。祖父指着某个名字轻声念诵:"此身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"原来我们家族世代书香,祖上竟出过诗人。
最让我震撼的是发现了一首残缺的古诗,写在族谱的边页:"根深不怕风摇动,树正何愁月影斜。"墨迹虽已淡去,但字里行间的那份坚韧,却穿越时空叩击着我的心灵。
三、老树新枝
傍晚时分,来到村口的古樟树下。这棵树据说已有八百年树龄,虬劲的根须深深扎入大地,如同老人手背暴起的青筋。树身上系着无数红绸带,每一条都承载着一个祈愿。
坐在树下的石凳上,遇见一位正在读诗的老人。他念着王维的"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",眼里有泪光闪烁。他说这首诗让他想起在外求学的孙子,就像这棵大树的枝条,虽然伸向远方,根却永远在这里。
四、根的启示
夜幕降临时,我坐在老屋的台阶上沉思。这一天让我明白,"根"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,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。那些流传千古的古诗,之所以能打动人心,正是因为它们扎根本土文化,又升华了人类共通的情感。
就像杜甫写下"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"时,他思念的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,更是精神的家园。这种对根的眷恋,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,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乡愁。
夜深了,合上日记本。那首在族谱上发现的古诗依然在脑海中回响。也许有一天,我也会像祖先那样,在某个宁静的午后,写下一首关于根的诗——一首连接过去与未来,铭记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古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