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晖映窗棂——读《登鹳雀楼》有感日记
2023年5月15日 晴
清晨六点,一缕金线般的阳光突然刺透窗帘,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这让我想起昨日重读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时"白日依山尽"的壮阔景象。此刻的朝晖虽不如诗中的落日恢弘,却带着相似的穿透力,将整间屋子染成蜜糖色。
古诗里的太阳意象
《登鹳雀楼》中"白日"二字用得极妙。不同于李商隐"夕阳无限好"的哀婉,也异于王维"长河落日圆"的苍茫,这轮白日像枚烧红的硬币,带着盛唐特有的铿锵质地。诗人站在鹳雀楼上,看它一寸寸沉入中条山脊,却用"依"字赋予落日温存的人间烟火气。
突然发现书柜玻璃反射的光斑在墙上跳舞,像极了诗中"黄河入海流"的碎金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山西永济看到的黄河落日,确实如熔化的铜汁倾泻千里。
现代生活中的太阳记忆
上周去郊外写生时,曾用手机拍下晨雾中的太阳。那轮红日裹着毛玻璃般的雾气,与古诗里锋芒毕露的"白日"形成有趣对比。现代人总在钢筋森林里追逐太阳的碎片——电梯里转瞬即逝的反光,玻璃幕墙折射的光瀑,甚至手机屏幕上那一小块刺眼的亮斑。
午后整理照片时,发现三年前在敦煌拍的日落。戈壁滩的太阳像枚将熄未熄的火炭,把雅丹地貌照得如同《使至塞上》里"大漠孤烟直"的战场。突然明白古人为何总将太阳与永恒相连——在缺乏钟表的年代,它是最精准的计时器,也是最慷慨的光源。
黄昏时分的顿悟
傍晚散步时,西天正上演着"白日依山尽"的实景剧。小区后的矮山吞没了半个太阳,余晖把云层染成鲑鱼粉。此刻突然读懂"欲穷千里目"的野心——古人登高不仅为看更远的风景,更为触摸那轮永远追不到的太阳。
归家时路灯已亮起,人造光源与自然余晖在柏油路上交织。这个发现让我在单元门口驻足良久,直到最后一线金光消失在防盗窗的格栅里。或许明天的朝晖会以同样倔强的方式,再次唤醒沉睡的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