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朝天子·咏喇叭日记——聆听历史的回响

朝天子·咏喇叭日记——聆听历史的回响

今日整理书架,偶然翻到中学语文课本,王磐的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倏然跃入眼帘。这首初中时背诵过的散曲,如今读来,竟有了截然不同的感悟。于是提笔,记下这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
初闻不知曲中意

记得第一次学到这首散曲时,老师着重讲解了它的讽刺意味:"喇叭,唢呐,曲儿小腔儿大。官船来往乱如麻,全仗你抬声价。"明代正德年间,宦官当权,欺压百姓,所到之处吹响喇叭壮大声势。少年时的我,虽能理解字面意思,却难以真正体会其中沉痛。只觉得这曲子朗朗上口,比喻新奇,考试会考便是全部意义。

再闻已是曲中人

而今步入社会多年,重读"军听了军愁,民听了民怕。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?"忽然懂得了那种面对权力碾压的无力感。喇叭声在这里成为权力的话语工具,它的声响不在乎内容真假,只在乎为谁而鸣。这何尝不是一种古代的信息垄断?声音大的不代表正确,只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发声的喇叭。

历史的喇叭与当代的麦克风

放下课本,我不禁思考:当今社会,我们拥有了更多发声渠道,每个人似乎都握有自己的麦克风。但喇叭效应依然存在——流量为王的声音总是传得更远,真相往往需要穿越噪音的屏障才能被听见。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中"眼见的吹翻了这家,吹伤了那家,只吹的水尽鹅飞罢"的悲剧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以新的形式重演。网络暴力、谣言传播,不也是另一种"喇叭"的滥用吗?

做有思想的听声者

王磐的散曲最终留给我们的,或许是一种审慎听声的智慧。当我合上书本,窗外正好传来宣传车的喇叭声。这一次,我没有简单接受或排斥,而是想起了这首五百年前的散曲。它提醒我们:既要警惕权力的喇叭,也要善用自己的声音;既要勇敢发声,也要负责任地发声。

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穿越时空,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。它不只是一首古代散曲,更是一种永恒的警示——关于权力、声音与真相的思考。记录于此,以为日记,亦为自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