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岳日记
癸卯年七月初三于泰山脚下
清晨薄雾未散时,我站在岱宗坊前仰望这座千古神山。忽然明白杜工部那句「岱宗夫如何」并非设问,而是惊叹——面对这般巍峨,语言总是苍白的。山色由近处的青黛渐变为远处的玄黑,群峰如剑戟直指苍穹,确然是「齐鲁青未了」的宏阔。
一、山径拾级
石阶被晨露浸得深赭,恍若铺陈的巨幅经卷。踩着「荡胸生曾云」的意境向上攀登,确见云气自山谷袅袅升腾,时而裹住苍松,时而缠绕石壁。挑夫扁担的吱呀声与溪涧泠泠声相应和,竟与李白「绿水荡漾清猿啼」的意境暗合。在中天门小憩时,见悬崖侧柏倒悬如青云梯,方知「阴阳割昏晓」不仅是光影之妙,更是山势劈分天地的气象。
二、摩崖悟道
经石峪的《金刚经》巨字被流水蚀出沧桑,「造化钟神秀」在此具象为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雕琢。指触冰凉的北魏刻石,忽觉「宗夫如何」之问早有回应:秦皇汉武的封禅台是答案,历代文人的题咏是答案,就连此刻石缝间颤巍巍开放的紫色野菊,亦是对泰山之雄浑的温柔注脚。
三、日观峰待曙
子夜披棉衣登玉皇顶,云海已在脚下翻涌成乳白色的江河。当第一缕金红刺破黛色天幕,「决眦入归鸟」的视觉经验陡然逆转——变成群鸟驮着霞光投入视界。旭日跃出的刹那,整座泰山忽然化作通体透光的玉璋,方才懂得「会当凌绝顶」不仅是空间上的登攀,更是精神上的超拔。那些盘桓在石碑间的历史魂灵,此刻都随着云涛起伏闪烁。
下山时捡得一枚赤纹石,置于掌心犹带天地余温。泰山教给我的,远比「一览众山小」更多:它让我看见华夏脊梁的隆起,看见时间如何被凝固成岩石,又如何被风化出新的诗意。忽忆起徐霞客曾言「五岳归来不看山」,而今方解其意——不是他山不及,而是每座山都需以毕生去读懂。暮色中回望岱宗,青苍依旧「夫如何」,却已在我血脉里栽下永恒的云岫。
赏析范文合集
杜甫《望岳》的赏析范文 《》是唐代诗人创作得五言。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宏伟磅礴得 景象,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得气势和神奇秀丽得风光,流露出 了对祖国山河得热爱之情,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、敢攀顶峰、俯视 一切得雄心和气概,以及卓然独立、兼济天下得豪情壮志。下面是 杜甫《望岳》得赏析范文,请参考!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;三四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