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游值雨,忆孟浩然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
四月十二日 微雨
清晨醒来,窗外已是淅淅沥沥的一片。昨夜的天气预报原是说了有雨的,却不料是这样一种温柔的、绵密的雨势,不似暴雨那般倾盆,倒像是天地间悬了一幅细密的珠帘。推窗时,一股混合着泥土与草木清芬的凉气扑面而来,使人精神为之一振。原定的春游计划,看来是要在这雨中进行了。
母亲备了雨具,笑道:“雨中游园,别有一番滋味。”于是携伞出门。公园里人迹寥寥,唯有几个如我一般的“痴人”,或是晨练未歇的老者,缓步于雨中。平日里喧闹的所在,此刻倒显出一种难得的静谧来。雨丝落在湖面上,激起无数细小的涟漪,一圈还未荡开,一圈又生,连绵不绝。远处的山峦与亭台,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中,像是洇湿了的水墨画,意境陡然深远起来。
行至一片桃林,脚步不由得放缓了。眼前的景象,蓦地让我想起孟襄阳那首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诵出的《春晓》来。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。昨夜的风雨,并非狂暴,只是这持续的、耐心的浸润,竟也摇落了满地的芳菲。粉白的花瓣,沾了雨水,密密地铺在青石板路与湿润的泥土上,宛如一层柔软的地毯。枝头残存的花朵,带着水珠,愈发显得娇艳欲滴,有一种脆弱而倔强的美。我站在树下,听着雨点敲打伞面与树叶的沙沙声,心中咀嚼着那十个字。幼时诵读,只觉得语言清新上口;少年时再读,似乎品出一点光阴流逝的淡淡惆怅;而此刻立于这实景之中,方才真切触摸到诗人那一刹那的感兴——那是一种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,是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、不着痕迹的怜惜与叹惋,恬淡而深邃。
这“知多少”问得极妙。是疑问,却并非寻求一个确切的答案。是惊叹,是怜惜,或许还有一丝无可奈何。花落之数,如何能知,又何必去知?重要的是这份“知”的过程,是心灵对自然律动的这一份体贴与共鸣。诗人晨起,未见风雨之形,先闻其声,由声而推想花落,这份由听觉引发的想象,跨越了昼夜,沟通了室内与室外,最终凝聚成这超越时空的一问。
雨依旧下着,打湿了我的鞋面,我却浑然不觉。我想,古人诗词之不朽,或许就在于这千百年之后,依然能精准地叩响另一颗心灵的门扉,能为我们眼前的风景,提供一份绝佳的注脚。它让一次可能因雨而略显扫兴的春游,变成了一场与古人精神的邂逅与对话。这满地的落英,非为凋零,而是化作了穿越时空的信笺,告诉我美与时光的真意。
归家后,雨渐歇。窗外被洗过的世界,一片澄明湛然。我于案头记下今日所感,耳边仿佛仍回响着那场跨越千年的夜雨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