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山游记:以迎客松古诗为引的朝圣日记
壬寅年仲夏初七 晴岚漫卷
晨光微熹时,我站在玉屏楼前的石阶上,终于见到了古诗中吟诵千年的迎客松。雾霭如纱幔般缠绕着青鸾峰,而那棵虬枝舒展的松树恰似一位披着翠绿云袖的仙人,正应了明代诗人王世贞那句"松虽离立如夫容,石亦嵌空成虎丘"的意境。枝干在晨曦中泛着青铜般的光泽,每根松针都凝结着晶莹的露珠,恍若缀满碎玉的翡翠珊瑚。
古诗照进现实的刹那
抚摸着护栏上刻写的《题黄山迎客松》诗句:"苍劲根盘巨石中,昂首傲苍穹",忽然懂得古人为何总将松树与君子相喻。这棵阅尽千年云雨的松树,其根系如龙爪般扣入花岗岩裂隙,在贫瘠中汲取养分,在风霜中锤炼姿态。几位银发老者倚着登山杖吟诵徐霞客的"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",声调里带着朝圣般的颤音。穿汉服的少女们执团扇与迎客松合影,石榴红的裙裾在松风里飘摇,竟似古画里走出的霓裳仙子。
时空交织的松韵
午后在文殊台小憩时,发现石缝里嵌着不少铜钱般的许愿币,其中一枚嘉庆通宝与现代硬币叠在一起,仿佛不同时空的祈愿在此交汇。卖松子茶的老妪说起抗战时期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稿,有些直接刻在松树旁的岩壁上:"危崖抱松立,云海荡胸臆"的刻痕已与苔藓共生。她说这棵松树见过太多历史——太平天国的旌旗、抗战时期的烽火、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外国游客,如今又见证着穿汉服打卡的年轻人。
忽忆起清人《迎客松赋》中的句子:
"千寻碧嶂鳞鬣动,万仞苍崖风雨惊"
此刻松涛阵阵,恍若与古诗唱和
自然与人文的双生
下山前再度回望,夕阳给迎客松镀上金边,云海翻涌如太白诗中的"黄河之水天上来"。忽然明白这棵松早已超越植物学的存在——它是穿越时空的信使,将徐霞客的草鞋、李白的酒盏、渐江和尚的画笔、以及无数旅人的惊叹,都沉淀进年轮里。手机里存下三百张照片,却觉得任何影像都不及岩壁上那句斑驳古诗:"奇松傲立玉屏前,阅尽沧桑色更鲜"。当现代游客举着自拍杆与松树合影时,何尝不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对话?
暮色中松枝变成剪影,依旧保持着迎客的姿态。这棵被无数古诗滋养的松树,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——既在迎接四海宾朋,也在迎接每一个向往诗与远方的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