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晓·夏荷·秋思·冬雪——四季景的古诗日记
三月廿日 春分时节
晨光微熹时,忽忆孟浩然《春晓》中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”之句。推窗见庭院玉兰初绽,麻雀衔新泥掠过青瓦,恍若诗中景象穿越千年与此刻重叠。教务处廊下海棠落瓣如雪,恰应了李清照“知否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”的春暮意境。物理课间见邻座女生在笔记扉页默写《钱塘湖春行》,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墨痕未干,窗外柳絮正扑簌簌沾上窗棂。
六月朔日 芒种已过
校园荷塘初现尖角小荷,杨万里“小荷才露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”的画面竟成现实注脚。午间骤雨初歇,荷叶承聚水银似的雨珠,顿悟周邦彦“叶上初阳干宿雨,水面清圆,一一风荷举”的妙处。音乐教室飘来《采莲曲》的琵琶声,恍惚看见王昌龄笔下的“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”。夏夜补习归途,见广场孩童追逐流萤,杜牧“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”虽写秋夕,此刻却觉得更配这初夏夜景。
九月既望 白露为霜
教学楼东隅枫树初染酡红,始解王实甫“晓来谁染霜林醉”非虚言。黄昏值日时扫得银杏叶若干,夹进《唐诗三百首》中杜牧《山行》页: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。历史老师讲及安史之乱时,忽然提及杜甫《秋兴八首》中“丛菊两开他日泪”句,窗外恰有桂花被风卷进教室,带着萧瑟的甜香。夜读时见明月悬于梧桐枝梢,刘禹锡“何处秋风至?萧萧送雁群”的苍茫倏然涌上心头。
腊月十三 大雪初晴
晨起见窗玻璃凝有冰花,顿念岑参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边塞雪景。体育课踢毽子时呵出白气如雾,忽然笑忆白居易“夜深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”的冬夜静谧。放学子弟兵扫雪,铁锹与地面摩擦声里,莫名想起柳宗元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的千古孤寂。母亲炖的萝卜排骨汤在炉上咕嘟,陆游“云暗初成霰点微,旋闻蔌蔌洒窗扉”的诗句与氤氲热气交融,竟品出千年不变的冬日暖意。
四季轮回的诗意的
整理全年日记方惊觉,古人诗句早已为四季准备好精妙的注脚。春日的啼鸟落花,夏日的荷露蝉鸣,秋日的枫菊雁阵,冬日的冰霰雪枝,所有景物都被唐诗宋词温柔收纳。那些背诵时觉其遥远的诗句,原来说的一直是窗外正在发生的风景。所谓文化传承,或许就是当看见晨曦中的带露蔷薇时,能自然吟出“朝搴阰之木兰兮,夕揽洲之宿莽”的奇妙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