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晓闻啼鸟
四月十二日 晨雾微散
清晨五时许,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清脆的鸟鸣,将我从睡梦中唤醒。起初只是三两声试探般的啁啾,犹如乐师调试琴弦;继而越来越多鸟儿加入这场晨曲,画眉、黄鹂、麻雀、斑鸠……各种鸣声交织成一片,竟比人间任何交响乐更富生机。
寻声探源
披衣推窗,只见薄雾如纱笼罩着小区花园。香樟树梢上,几只白头鹎正跳跃着啄食嫩叶上的露珠。它们颈部的白色羽毛在晨光中格外醒目,每当鸣叫时便昂首挺胸,喉部微微颤动,发出“叽咕-叽咕”的鸣声。东侧的女贞树上,一对乌鸫正在对唱,雄鸟的歌声尤其婉转多变,据说能模仿三十多种鸟类的叫声。
最令人惊喜的是,在一株垂丝海棠的枝桠间,发现了一个精巧的鸟巢。两只麻雀衔着草茎飞进飞出,显然正在为孵化幼鸟做准备。它们忙碌的身影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笔下“谁道群生性命微,一般骨肉一般皮”的慈悲情怀。
鸟语解意
观察愈久,愈觉鸟鸣并非杂乱无章。鸟类学家说鸟鸣有领地宣告、求偶、警报等多种功能。此刻的鸣唱大多轻快悦耳,应是宣示领地与吸引配偶的“欢歌”。忽然间,所有鸟儿齐声噤鸣,只见一只隼鹰掠过天空——原来它们也会互相预警,共御外敌。
想起王维的“入春解作千般语,拂曙能先百鸟啼”,这不仅是诗人对鸟类的赞美,更暗含对生机与先机的哲思。鸟类在进化中练就的生存智慧,何尝不是给人类的启示?
都市生态
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,我们常忘记自然近在咫尺。这个小区的树木栽植已有二十年,逐渐形成了微型生态系统。物业工作人员说,近年来鸟类明显增多,他们特意保留了部分枯枝落叶供鸟儿筑巢,还在隐蔽处设置了饮水器。
郑谷有诗云:“暮春三月日重三,春水桃花满禊潭。广乐逶迤天上下,仙舟摇衍镜中酣。”虽然都市中难见桃花春水,但若能用心营造,仍可留住这些飞行的精灵。每一声鸟鸣都是自然的馈赠,提醒着我们与万物共生共荣。
午后补记
整理晨间所见,翻检古诗中关于鸟类的描写,发现竟有数百首之多。从《诗经》的“关关雎鸠”到杜甫的“两个黄鹂鸣翠柳”,鸟类一直是诗人抒怀的媒介。韦应物“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”写闲适,李商隐“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”诉相思,范仲淹“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”道苍凉……
这些诗句之所以流传千年,正因为鸟儿是跨越时空的媒介,将不同时代人们的情感联结在一起。当我们听到同样的鸟鸣,看到同样的飞翔姿态,便与古人产生了奇妙的共鸣。
暮色渐合,窗外又响起归巢的鸟鸣。今日特地在阳台置一浅盘盛水,盼明日清晨能与这些空中歌唱家再相会。万物有灵且美,唯愿人间永远有“处处闻啼鸟”的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