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春意古诗中的踏青日记

三月廿八日 晴

晨起推窗,忽见院角红杏枝头春意闹,方知钱起《春郊》中"东风好作阳和使"的意境竟如此真切。昨夜细雨润物无声,今朝便见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生机。

踏春偶得

沿着青石板路漫步,柳絮如陆游笔下"飞花轻似梦"般拂面。护城河畔的垂杨新绿,恰应了贺知章"万条垂下绿丝绦"的描摹。几个孩童追逐着纸鸢,笑声里仿佛回荡着高鼎《村居》"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"的童趣。

古诗新悟

坐在老槐树下小憩,忽见花瓣落进茶盏,顿觉杜甫"颠狂柳絮随风舞"写得极妙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苏州园林见到的场景:

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
此刻才真正读懂常建笔下的空灵之境。

暮归小记

归途遇卖花老妪,竹篮里山茶含露,不由吟出苏轼"故烧高烛照红妆"的句子。斜阳将巷口的白墙染成蜜色,墙头探出的蔷薇,恰似叶绍翁"春色满园关不住"的续篇。这寻常春景,因古诗的映照而格外动人。

今日方知,古人咏春之句皆是以物观物的妙笔。当我们带着诗心看世界,便能在苔痕阶绿中看见韩愈的"天街小雨润如酥",在新燕啄泥时体会白居易"几处早莺争暖树"的意趣。春意古诗不是尘封的文字,而是永远鲜活的审美密码。

春游的日记【用户编辑原创精华】

春游的日记 篇1 星期五就要去一年中期待的春游。我在星期三就去拉超市,准备买吃的。里面的零食真多呀,物美价廉,玲琅满目,让我看啦真不知道要买什么,最后还是决定买啦一瓶饮料,几包薯片,几包豆腐干,鸡蛋……买完之后,星期四,我与我的伙伴谈论啦春游的分工,王晓彤带垫垫的袋子与零食,陈雨琪么就带一些当时需要的一些准备...

描写春意盎然的古诗词

——唐·白居易《酬南洛阳早春见赠》 48.琼树忽惊春意早,梅花偏觉晓香寒。——宋·王琪《望江南》 49.天荒地变心虽折,若比阳春意未多。——唐·李商隐《曲江》 50.春意赏不足,承夕步东园。——唐·皎然《答豆卢居士春夜游东园见怀》 51.春意竟如何,老夫知此味。——唐·白居易《和梦得洛中早春见赠七...

【高中古诗词拓展】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:带你读懂古诗词里的“通感”

因其词有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句,人称“红杏尚书”。原词如下: 东城渐觉风光好,縠皱波纹迎客棹。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。 浮生长恨欢娱少,肯爱千金轻一笑。为君持酒劝斜阳,且向花间留晚照。 古代词人因为笔下珠玑之词、绝伦之句传为佳谈的,不在少数,熟悉一点的,比如说贾岛《题李凝幽居》中“鸟宿池...

描写春意盎然的古诗合集

古诗描写春一:描写春天的古诗 10 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[唐]韩愈 万树江边杏,新开一夜风。 满园深浅色,照在绿波中。 春夜喜雨 [唐]杜甫 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 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 绝句 [唐]杜甫 迟日江山丽,春风花草香。 泥融飞燕子,沙暖睡鸳鸯。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,深锁春光...

春意融融让人懒困的古诗

春意融融让人懒困的古诗 1、《江畔独步寻花·其五》黄师塔前江水东,春光懒困倚微风。翻译: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,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,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。2、《浣溪沙·簌簌衣巾落枣花》酒困路长惟欲睡。翻译:路途遥远,酒意上心头,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。3、《水调歌头·中秋》醉困不知...

春意古诗词

春意古诗词 1. 《春意》 作者:孟浩然(唐) 佳人能画眉,妆罢出帘帷。 照水空自爱,折花将遗谁。 春情多艳逸,春意倍相思。 愁心极杨柳,一种乱如丝。 2. 《春意二首·其一》 作者:王建(唐) 去日丁宁别,情知寒食归。 缘逢好天气,教熨看花衣。 3. 《春日》 作者:朱熹(宋) 胜日寻芳泗水滨, 无边...

形容春意盎然的古诗词合集

形容四月春意盎然的诗句 1. 春风十里,不如你。四月的春天,花开满园,绿意盎然,让人心旷 神怡。 2. 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四月的春雨洒落在大地上,清 新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。 3. 明朝驿使发白薯,青春做伴好还乡。四月的田野里,白薯翻土而出, 青春的气息随之弥漫。 4. 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...

含春意的四字词语和古诗合集

含春的成语和古诗 1.春风得意:比喻事情顺利,心情愉悦。 2. 春暖花开:形容春天的气候温暖,花朵含苞待放。 3. 春色满园:形容春天的景色美丽,色彩丰富。 4. 春意盎然:形容春天的生机勃勃,充满活力。 5. 春华秋实:比喻事业蒸蒸日上,成果丰硕。 古诗中也常出现含春的意象和表达方式。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含春 古诗:...

红杏枝头春意闹古诗词春之意象三:杏花

红杏枝头春意闹 ——古诗词春之意象三:杏花 川 雪杏花是春天著名的标志之一。说到春天,首先就要提起杏花。杏花盛开时节,细雨蒙蒙,轻风剪剪,杨柳吐青,春风拂面。中国古代文人们悠然徜徉春色里,徜徉在杏花雨、杨柳风的意境中,让他们心旌摇动。他们将杏花入诗,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寄寓于杏花,杏花也就成了中国古典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