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夜喜雨润心田
——记七年级古诗〈春夜喜雨〉的感悟
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,将我从数学题海中唤醒。抬头望向被雨水洗得发亮的玻璃,忽然想起杜甫那首《春夜喜雨》:"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..."
一、初读时的懵懂
记得刚学这首诗时,语文老师让我们闭眼想象画面。我脑海中浮现的,是去年清明回乡看到的景象:细密的雨丝像银线般垂落,新插的秧苗在风中轻轻摇摆。那时只觉得"润物细无声"写得真妙,却不懂为何诗人要说"晓看红湿处"。
「花重锦官城」的注解让我困惑许久,直到看见小区里雨后沾满水珠的樱花,才明白那沉甸甸的娇艳有多美。
二、雨夜里的顿悟
昨夜温书时,突然停电。黑暗中雨点敲打空调外机的声音格外清晰,像诗中"随风潜入夜"的具象化。我点燃蜡烛,火光映着课本上"野径云俱黑"的诗句,忽然理解了诗人对春雨的珍视——那是经历过旱灾的人,才会对甘霖产生的喜悦。
三、生活中的诗意
今早特意提前出门,撑着伞在雨中漫步。水洼里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,樟树新叶的清香混着泥土气息,操场边的蒲公英顶着水珠摇晃。这些《春夜喜雨》里没有直接描写的细节,却让我更懂"润物细无声"的深意。
好的诗歌就像春雨,总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,突然浸润你的心灵。
放学时雨停了,西边天空撕开道金缝。我想,明天定能看到被雨水洗过的朝阳,就像杜甫预见"花重锦官城"那样。这大概就是七年级课本要我们学古诗的原因——在平凡生活里,发现永恒的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