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记:建国大业观后感400字的心潮澎湃
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晴
今晚,我静坐在书桌前,屏幕上是刚刚结束的电影《建国大业》的片尾字幕,而心中却是汹涌澎湃,难以平静。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,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复刻,更是对一种精神的礼赞。我试图用这短短的400字来记录我的观后感,却发现千言万语也难以完全表达内心的震撼与感动。
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鲜活
电影以宏大的叙事视角,展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期。影片中,一个个我们从小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名字变得鲜活起来。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与诗人情怀,周恩来的睿智沉稳与鞠躬尽瘁,蒋介石的无奈与挣扎,以及众多民主人士如宋庆龄、张澜等人的坚持与风骨,都被演员们刻画得入木三分。它让我深刻体会到,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,而是由无数有血有肉、有理想有困惑的人共同书写的。他们在那样的乱世中,做出每一个抉择都关乎国家的未来,其间的艰难与魄力,令人肃然起敬。
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的深刻启示
《建国大业》并非一味地歌功颂德,它也客观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民心向背。国民党之所以失败,并非单纯因为军事上的失利,更是因为其内部的腐败、独裁和对民心的背离。相反,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、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赢得了最广大民众和各民主党派的支持。影片中政协会议筹备的曲折过程,正是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这一真理的生动体现。这让我联想到当下,任何一个组织或国家,唯有不忘初心,赢得民心,方能行稳致远。
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与时代责任
当影片最后,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“中华人民共和国,中央人民政府,今天成立了!”时,那历史的强音穿越时空,依然让我热泪盈眶。那不仅仅是一句宣言,更是一个民族历经百年屈辱后重新挺起脊梁的呐喊。观看《建国大业》,于我而言,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。它让我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繁荣的来之不易,这是无数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虽不必再经历战火纷飞,但建设国家的责任同样重大。我们应铭记历史,继承和发扬那种矢志不渝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这400字的观后感,远不足以道尽所有感慨,但它是一个开始,一份铭记,更是一份鞭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