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欢的文章400字——重读旧作的日记
一个秋夜的重逢
今夜整理书架时,指尖忽然触到一本蒙尘的中学随笔集。翻开泛黄纸页,一篇恰好四百字的短文跃入眼帘——《雨巷斜阳》。这是我十六岁时最珍爱的练笔,曾工工整整誊写在作文纸上,被语文老师用红笔批注"观察入微,情真意切"。
重温这篇四百字的小品,仿佛与年少时的自己猝然相逢。文章记录的是某个初夏傍晚,我躲在巷口屋檐下避雨时看到的景象:被雨水洗刷得锃亮的青石板、撑着油纸伞匆匆走过的旗袍女子、从老式窗格里飘出的苏州评弹声。最妙的是雨忽然停歇时,西沉的太阳将整条巷子染成蜜色的瞬间,水洼里倒映着的天空竟同时出现了彩虹与晚霞。
文字背后的记忆回溯
如今重读才发现,这四百字里藏着我早已遗忘的生活细节。那个卖海棠糕的婆婆,她的蓝布围裙上绣着并蒂莲;那只蹲在窗台上的三花猫,左耳有个小小的缺口;斜对面茶馆飘出的茶香,混合着老旧木器受潮后的气味。这些具象的描写让彼时的场景在纸上复活,连当时心里那点"为赋新词强说愁"的惆怅都变得鲜活起来。
我忽然理解为什么格外偏爱这篇短文。它不仅记录了一个瞬间的审美体验,更凝固了某个年龄特有的感知方式——那种对世界毫无功利的凝视,那种将感官完全打开的沉浸,那种用文字对抗时间流逝的原始冲动。这四百字像一枚琥珀,将十七岁的那个黄昏完整封存,包括空气中雨水的腥甜和梧桐叶的清香。
跨越时空的共鸣
更奇妙的是,随着年岁增长,每次重读这四百字都能获得新的体悟。少年时只看见画面的美,现在却读出了市井生活的韧劲;曾经只在意修辞的精巧,现在却感动于文字里对平凡事物的深情。这篇短文就像一颗多棱水晶,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色彩,但核心始终是那份对生活的炽热爱恋。
合上随笔集时,窗外的秋雨正敲打着玻璃。忽然想起文章结尾的句子:"雨终会停,夕阳终会沉没,但被文字定格的瞬间将成为永恒。"原来年少时的我早已参透文学的本质。这四百字之所以让我长久喜爱,正是因为它证明了写作的魔法——我们终将老去,而纸上的世界永远年轻。
文人孙宝瑄在望庐山日记中说书无新旧作文
范文一:文人孙宝瑄在望庐山日记中说书无新旧作文 孙宝瑄得“书无新旧”说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学的一种反思,也是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一种感悟。他通过这种观点表达了对过去的敬重,以及对文学创作真正意义的理解。所谓“书无新旧”,并不是指文学创作完全没有新意;而是说;在真正的文学经典面前,所有的创作都不过是前人的延续与发展。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