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师恩难忘,忆李商隐“春蚕到死丝方尽”

师恩难忘——重读《无题》有感

九月十日 晴

清晨走过校园走廊,看见各班黑板报上都写着李商隐那句"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"。这本是描写爱情的千古名句,如今却成为赞颂教师的经典隐喻,想来真是精妙——那种倾尽所有的奉献,那种至死不渝的执着,不正是教师生涯的真实写照吗?

春蚕的温柔

记得高二那年,语文老师讲解这首诗时特别说道:"春蚕吐丝时是安静的,就像老师批改作业时的侧影;蚕丝柔软却坚韧,如同教诲浸润心田的方式。"那时窗外玉兰花开得正盛,阳光透过老槐树的缝隙,在黑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简笔的春蚕,那蚕仿佛真的在吐着银亮的丝,将唐诗宋词与现代课堂奇妙地编织在一起。

如今自己也要成为教师了,才真正明白"丝方尽"三个字的分量。那不仅是批改作业到深夜的疲惫,更是针对每个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苦心孤诣。我的高中班主任曾为帮助沉迷游戏的同学,自学电竞知识只为与他有共同语言;数学老师会在试卷空白处画笑脸鼓励退步的学生;英语老师把我们的错题编成幽默小故事......这些细碎的付出,不正是春蚕默默吐丝的日常吗?

烛火的守望

"蜡炬成灰泪始干"——第一次听老师讲解时,我们还嬉笑着说蜡烛怎么会流泪。老师却温柔地解释:"那是融化的蜡油,也是喜悦或感动的泪水。当你们取得进步时,老师高兴得要落泪;当你们遇到挫折时,老师心疼得要落泪。"

最难忘的是高三晚自习的场景:各科老师轮流值班,就像一支支蜡烛立在讲台上。数学老师怀孕八个月还坚持答疑,她说看着我们就像看着即将出生的孩子;历史老师总在办公室等到最后一位问问题的学生离开,他桌前的台灯往往是教学楼最后熄灭的一盏。那些夜晚,我们从窗外看见老师伏案工作的剪影,分明就是诗中那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。

传承的力量

今天去探望高中语文老师,她已是白发苍苍却仍在指导青年教师。说起《无题》诗,她笑道:"李商隐大概没想到,他的情诗会被用来赞颂教师吧?但教育本就是一场深情的付出。"她书房里挂着一幅学生送的书法,写的正是"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",纸边已经泛黄,却被精心装裱。

临别时,老师送我一本泛黄的《唐诗鉴赏辞典》,书中那首诗旁有她密密麻麻的批注:"蚕丝可织锦缎,烛光可照前程,而教师的爱能编织未来。"我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,突然明白教育的真谛——每个老师都像春蚕,用知识的丝线编织学生成长的锦缎;每个老师都如蜡烛,用生命的光亮照亮前行的道路。而这首诗,也将通过我,传给更多的学生。

夜已深,合上日记本时,窗外正好看见教学楼里最后一位老师关灯离开。那渐渐远去的背影,仿佛化作诗句落进夜色:"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