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泉煎茶有怀日记
癸卯年仲夏廿三 晴
晨起读白乐天诗,见“坐酌泠泠水,看煎瑟瑟尘”之句,忽忆起西郊山中有清泉一眼,遂生煎茶之念。趁日色未烈,携素瓷茶具并今年新焙的龙井,独往山中寻幽。
一、泉畔寻幽
沿青石阶蜿蜒而上,耳畔渐闻泠泠水声。拨开丛生翠竹,见泉自石罅涌出,积而成潭,澄澈可见底间斑驳青苔。取铜瓢舀水时,惊起三两翠鸟,扑棱棱掠过头顶竹枝,振落露珠数点,正坠入瓢中,漾开圈圈涟漪。
忽觉此景暗合韦应物“洁性不可污,为饮涤尘烦”之意。山泉本自洁净,更兼竹露清芬,恰是苏东坡所谓“活水还须活火烹”的绝配。
二、松间烹茶
择古松下平整青石设茶席。取红泥小炉燃松针,待火苗稳了,搁上越窑青瓷铫子。泉水初沸如蟹眼,投茶五克,但见蜷曲青叶徐徐舒展,似碧裙仙子翩跹起舞。茶烟袅袅升起,与林间晨霭交融,恍惚竟分不清是云是烟。
忽然懂得卢仝为何写“碧云引风吹不断,白花浮光凝碗面”。这松风泉韵中的茶烟,果真比寻常炊烟更显飘逸,恍若有了魂灵。
三、独饮得趣
注茶入盏时,日影正透过叶隙洒落,在素白瓷盏里碎成粼粼金斑。初啜半口,山泉的清甘与龙井的豆香浑然天成,喉间回甘似有兰韵。第二盏更觉茶汤鲜活,仿佛将整座山林的清气都融在了这一盏之中。
此时方解陆放翁“囊中日铸传天下,不是名泉不合尝”非虚言。好茶若无名泉相配,便如明珠蒙尘,终究不得圆满。
四、明月寄怀
暮色四合时仍不舍离去,索性燃枯枝续火,独对空山。明月渐上东山,清辉漫过松针,在茶席铺洒碎银万千。举盏邀月时,忽有清风拂过,茶烟便携着茶香直向月宫飞去。
此刻顿悟白居易“无由持一碗,寄与爱茶人”的深意。这山泉煎出的岂止是茶,更是欲寄无从寄的幽怀。只好将松声泉韵、月魄茶魂皆敛于心底,待他日梦里再重温这般清趣。
归时衣袂染茶香,踏月而行忽莞尔——今虽无人共酌,却有明月清风作伴,倒也应了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的雅意。只是不知千年后的某夜,可会有人在此泉边煎茶时,偶然念起今朝曾有个痴人,在此松下与月共饮过一盏茶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