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小学七十二首古诗伴我成长日记

小学七十二首古诗伴我成长日记

三月十二日 星期二 晴

今天整理书架时,那本泛黄的《小学七十二首古诗》从角落滑落。翻开扉页,母亲娟秀的题字"岁岁伴知音"映入眼帘,瞬间将我带回十年前的晨读时光。

春蚕到死丝方尽

记得初读李商隐《无题》时,曾追问老师"春蚕为什么要吐丝到死"。老师带着我们观察饲养的蚕宝宝,当看到白胖的蚕虫真的在吐尽银丝后蜷缩起身子,我才懵懂体会到诗中那份执著。那天日记里我写道:"蚕宝宝用生命织衣服给人们穿,就像妈妈每天给我织毛衣到深夜。"

如今重读"相见时难别亦难",忽然明白古诗早已告诉我们:所有珍贵的事物都需要时间酝酿。就像班级里那盆共同养护的茉莉,历经三个月枯枝期才突然绽放满室清香,恰似《劝学诗》里"青出于蓝而胜于蓝"的期许。

疑是银河落九天

五年级那个暴雨天,老师突然合上课本带我们冲向走廊。望着操场积水倒映的乌云翻滚,她大声吟诵"飞流直下三千尺"。我们趴在栏杆上看雨帘如瀑,第一次真正理解李白笔下瀑布的磅礴。后来写《最美的自然现象》,全班三分之一同学都描写了那场雨,小宇甚至画出七彩彩虹横跨"银河"的奇妙景象。

这些古诗早已超越文字本身,成为我们感知世界的棱镜。就像《悯农》让我们学会珍惜餐食,《游子吟》教我们读懂母亲眼角的细纹。当我在异乡看到"月是故乡明"的月光,终于懂得杜甫望月时笔尖的震颤——七十二首古诗原是七十二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。

三月十三日 星期三 多云

今天担任社区古诗小讲师,带着孩子们用彩泥捏"小荷才露尖尖角"的池塘。穿红裙的小女孩举起歪歪扭扭的蜻蜓,忽然奶声奶气背出"早有蜻蜓立上头",全场大人惊喜鼓掌。那一刻忽然明白,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,正在新一代心田落下星星点点的光。

或许真正的文化传承,就是让《江南》的莲叶继续摇曳在童声里,让《梅花》的幽香永远浸润中国人的寒冬。合上诗集时,夕阳正给扉页镀上金边,母亲的字迹在光晕里轻轻荡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