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梅日记——重读王冕古诗有感
腊月廿三 小寒初霁
晨起推窗,见薄霜凝瓦,忽忆王冕「冰雪林中著此身」之句,遂携《竹斋集》往西山寻梅。沿石阶而行,枯枝曳影间竟真见数点殷红——竟是早梅破寒而绽。
吾家洗砚池头树,朵朵花开淡墨痕。
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
墨韵清魂
抚摩苔痕斑驳的梅枝,方悟王冕以「墨梅」入诗之妙。这墨非污浊之黑,乃是砚池经年累月沉淀的文人气血,是摒弃浮华后的精神底色。观当下世人追逐艳色,而梅花始终着玄素之袍,恰似诗人坚守的孤傲风骨。
清气乾坤
午后坐卧梅树下,暗香如丝如缕沁入衣襟。忽然懂得「只留清气」非谦辞,实为宣言。这清是苦寒中炼就的锋芒,是拒绝媚俗的铮铮傲骨。王冕以梅自况,其诗正如梅香穿透六百年时空,仍能涤荡今人胸中浊气。
归途见市民围观赏梅,孩童踮脚轻嗅枝头。想起元代至今,梅开梅落千百轮回,而人间永远需要这般清绝的守望。当我们在雾霾中摸索前行时,王冕的梅如同精神坐标,提醒着生命本该有的姿态。
暮色四合时展卷重读《墨梅》,忽觉纸页间漾起淡淡幽香。原来真正的芬芳从不依附颜色,它只栖息在拒绝迎合的灵魂里——这或许就是王冕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