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寒春日记:风凄凄兮木叶稀

寒春日记:风凄凄兮木叶稀

三月十七日 微雨挟寒

清晨推窗,一股凛冽的风便裹挟着细密的雨丝扑在脸上,竟激得人打了个寒噤。这才惊觉,虽已入春分,寒意却未肯轻易退场。院中那棵老槐树,枝桠仍是光秃秃的,在灰白的天色里沉默地伸展着,几片顽抗了一冬的枯叶,终是抵不住这“风凄凄”,打着旋儿,簌簌地飘落下来,当真应了那句“木叶稀”。

这景象,无端地让人心里也生出几分萧索。春,本当是万物复苏、草长莺飞的时节,此刻却显得如此迟疑和清冷。那风,不像冬风那般霸道酷烈,而是带着一种黏腻的、沁入骨髓的凉意,无孔不入,钻进衣领袖口,提醒着人时节交替的暧昧与无常。

午后的独处与遐思

午后,雨暂歇了,但天色依旧沉郁。我裹了件厚外套,信步至附近的小公园。游人极少,只有几个老人穿着棉服,慢悠悠地打着太极。湖面被风吹皱,泛起一层层细密的涟漪,倒映着铅灰色的天空,显得格外深沉冷寂。岸边的垂柳,方才抽出一丁点儿几不可见的嫩黄芽苞,远远望去,依旧是一片灰蒙蒙的线条,在风中无力地摇曳。

我寻了张被雨水打湿的长椅,用纸巾擦了擦,坐下静观。这份寒春的寂静,与记忆中喧嚣繁盛的春景截然不同。它没有那般讨喜,却自有一番沉静的力量。它仿佛在告诫世人,生命的萌发并非总是轰轰烈烈、一蹴而就,更多的是在无声处积蓄,在冷寂中忍耐,等待着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暖时机。这“凄凄”之风,吹落的虽是去岁的残叶,又何尝不是在为新生彻底扫清舞台?这“稀”少的木叶,恰恰凸显了枝头那即将迸发的、强大的生命潜能。

归途的感悟

黄昏时分,风更紧了些。归家路上,见路旁花坛里的迎春花,明黄色的花朵在灰暗的背景中倔强地亮着,像一盏盏小灯,试图温暖这个清寒的傍晚。我忽然理解了寒春的意味。它并非春天的缺席,而是春天更为真实、更为深刻的一种表情。它褪去了所有暖媚与浮华,只留下最本质的、关于等待与希望的故事。

“风凄凄兮木叶稀”,这不仅是眼下的景象,更是一种心境,一份于料峭中见生机的领悟。它提醒我,在人生诸多看似寒瑟、进展缓慢的时节里,或许正蕴藏着最扎实的成长力量。无需焦躁,不必彷徨,只需如这寒春中的万物一般,默默扎根,安静等待,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枝繁叶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