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安字古诗闲记

安字古诗闲记

——重读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有感

2023年10月27日 阴雨微凉

今日秋雨连绵,恰如千年前那个让诗圣杜甫辗转难眠的夜晚。闲来无事,从书架上取出《杜工部集》,再次翻到那首熟悉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"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"的诗句跃入眼帘,一个"安"字,重若千钧。

一、诗中"安"字的千钧之力

杜甫的"安"字,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安逸。755年安史之乱后,诗人流离失所,漂泊西南。在成都浣花溪畔苦心经营的草堂,本以为是乱世中难得的安身之所,却不料秋风肆虐,卷走三重茅草。夜雨如注,屋漏床湿,长夜难眠。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,诗人想到的却不是自己的一己之安,而是"天下寒士"的安居之所。

这个"安"字,是动荡时代里最珍贵的奢望,是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。它不同于王维"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"的闲适之安,也不同于李白"我醉欲眠卿且去"的洒脱之安。杜甫的"安"是儒家士大夫"安得广厦千万间"的社会理想,是"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"的自我牺牲。

二、"安"字的当代回响

读着杜甫的诗句,望着窗外的雨帘,不禁想到当下的安居工程、保障性住房建设。千年过去,"居者有其屋"依然是重要的民生议题。诗人当年的梦想,在今天正在逐步变为现实,这是何等的跨越!

然而杜甫诗中的"安"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安居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安宁。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,人们为生活奔波,心灵的家园又在哪里?当我们拥有了物质的"广厦",是否也获得了心灵的"安如山"?

三、寻找内心的"安"

杜甫在诗中展现的"安",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境界。这种"安"来自于对他人苦难的共情,来自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。也许,真正的"安"不是外在条件的完美,而是内心的充实与宁静。

正如诗人能够在"床头屋漏无干处"的困境中,依然心系天下寒士,这种精神的高度让他在物质最匮乏的时候,获得了精神上最坚实的"安"。这种由内而外的安宁,比任何广厦都能给人以真正的庇护。

雨渐渐停了,合上书页,杜甫的诗句仍在心中回响。"安得广厦千万间"不只是一个古老的梦想,更是一种永恒的追求——对物质安居的追求,对精神安宁的向往,对天下俱欢颜的期盼。在这个意义上,杜甫的"安"字古诗,永远都不会过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