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学诗谩有惊人句日记:寻章摘句间的自省与成长

学诗谩有惊人句:一则关于寻觅与自省的日记

癸卯年冬月廿三 晴寒

今日整理旧稿,翻出少年时诗作,读罢不禁赧然。那些曾自以为精妙的词句,如今看来,多是斧凿痕迹过重,强说愁绪的稚嫩笔墨。李清照言“学诗谩有惊人句”,这“谩”字何其精准,道尽了多少舞文弄墨者心底那点不足为外人道的惭愧与自嘲——孜孜以求的“惊人句”,或许不过是敝帚自珍的幻影。

一、寻章摘句的迷思

晨起曾读《漱玉词》,于“我报路长嗟日暮,学诗谩有惊人句”处徘徊良久。易安此叹,非是才疏,实是学养深厚后的自谦与清醒。反观自己,少年时初识格律,得一二警句便沾沾自喜,恨不能示与众人,博得喝彩。如今思之,岂非如井蛙窥天,不知文艺之海浩渺无垠?所谓“惊人”,究竟是技巧的炫目,还是情志的真挚动人?这自诩的“惊人句”,往往成了遮蔽双眼的屏障,让人沉醉于文字游戏,却忘了“修辞立其诚”的根本。

二、书房夜话与自我审视

夜阑人静,独坐书房。台灯下,诗稿散乱。我开始逐一审视那些曾经得意的“惊人句”:这句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,那句用典生僻实为炫耀,另一联对仗工整但情感浮泛……它们像一面面镜子,照见的是那个急于求成、渴望认可的年轻自己。写作,尤其是诗文创作,最易陷入自我陶醉的陷阱。我们追逐着语言的奇崛,却可能迷失了心性的真诚。李清照的“谩”字,是一种看透之后的淡然,是深知艺无止境的谦卑。真正的“惊人”,或许应是“天然去雕饰”的浑然天成,是“一语天然万古新”的深邃与洞见。

三、在自谦中寻得真径

重读古人诗话,愈发觉得“学诗谩有惊人句”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境界。它非是妄自菲薄,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。唯有意识到自身不足,方能虚怀若谷,不断进益。杜甫言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,这“知”便是自省。陆游道“功夫在诗外”,这“功夫”便是超越文字本身的人生历练与心灵修为。于是,我收起那份焦躁,不再执着于绞尽脑汁制造“警句”,而是沉下心来读书、行路、观世、体情。开始欣赏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”那般平淡中的悠远,王维的“明月松间照”那般清寂中的禅意。它们初读似不惊人,却如醇酒,愈品愈觉其味无穷。

四、结语:在笔墨间安顿身心

日记至此,心绪渐宁。或许,诗文创作的真意,从来不在惊动他人,而在安顿自己。是在这笔墨耕耘间,完成与自我的对话,对世界的思考,对生命的体认。“学诗谩有惊人句”,从此愿以此为镜,常照常新。不求语惊四座,但求言由衷发,辞达心意。在这条漫漫长路上,怀着一份谦卑与虔诚,一步一步,踏实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