婉转莺啼春意浓——记一场暮春山行
一、晨光里的启程
清晨五时,窗外已有"婉转莺啼"声穿透薄雾。推开木窗时,露水正顺着竹叶滴落,空气中浮动着栀子花的甜香。我裹上靛青色的棉麻外套,将陶渊明诗集和素描本塞进帆布包,踩着沾满晨露的石阶向城郊的山林走去。
山道旁的野蔷薇开得正盛,粉白花瓣上缀着晶亮水珠。想起李清照"婉约派"词句中"和羞走,倚门回首,却把青梅嗅"的意境,不觉放慢脚步。三两只黄鹂在榉树枝桠间跳跃,啼鸣声与远处溪流形成天然乐章。
二、半山亭的邂逅
行至半山腰的六角亭时,石桌上竟放着半壶残茶。触摸壶身尚有余温,想必是更早的登山者所留。坐在斑驳的木栏边,看阳光透过亭角铜铃在青砖地面投下细碎光斑,忽然领悟到王维《鹿柴》中"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"的时空交错感。
茶香中的顿悟
啜饮着微苦的野茶,发现亭柱上刻着褪色的诗句:"婉转娥眉能几时?须臾鹤发乱如丝。"这不知何年留下的刻痕,与此刻"莺啼婉转"的春光形成奇妙对话。翻开素描本勾勒山峦轮廓时,一群白鹭正掠过翡翠色的梯田,宛如活的山水画。
三、归途的余韵
下山时暮色已染红西天,林间"婉转"的鸟鸣渐次转为虫唱。在溪边洗净沾满泥土的帆布鞋,惊起芦苇丛中两只翠鸟。它们扑棱棱飞向对岸的身影,让我想起苏轼"拣尽寒枝不肯栖"的孤鸿意象。
暮色中回望青山,忽然懂得古人为何总将"婉转"与时光并提。那些莺啼的清脆、流水的曲折、甚至是人生际遇的迂回,最终都化作记忆里温润的包浆。掏出衣袋里捡拾的枫树种子,决定把它们种在书房窗台——待来年春日,或许能听见新生的枝叶与春风合奏另一曲"婉转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