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赏莲记:重读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有感
七月十五日 晴
清晨六时,暑气未起,我独自来到城南的莲湖公园。这本是一次寻常的晨间散步,却因偶然遇见满池盛放的莲花,变成了一场与古诗的邂逅。
站在九曲桥上,眼前景象让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:"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"杨万里的诗句穿越八百余年时光,在此刻与眼前景致完美重合。虽然这里不是西湖,但莲叶何尝不是"接天"般辽阔?晨光中的荷花也确实红得"别样"绚丽。
莲叶何田田
我倚着栏杆仔细观察。硕大的莲叶密密匝匝地铺满水面,宛如无数碧玉盘相互簇拥。晨露在叶心聚成晶莹的水珠,随着微风在叶面上滚动,时而汇合成更大的明珠,时而又散作碎银。几只蜻蜓在叶丛间穿梭,偶尔停驻在刚刚露出水面的尖尖小荷上,恰似"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"的生动写照。
阳光渐渐强烈起来,莲叶的绿色也显现出丰富的层次——新叶是嫩黄的浅绿,成熟的叶子是深沉的碧绿,而一些老叶则边缘泛着淡淡的金黄。这"接天莲叶"并非单一的"无穷碧",而是由无数种绿色交织成的生机盎然的画卷。
映日别样红
莲花开得正盛。粉色花瓣从紧实的花苞中舒展出来,最外层颜色较深,越往花心越浅淡,在阳光下几乎透明。花心处嫩黄色莲蓬被细密的花丝环绕,宛如一位端坐的仙子。正如周敦颐所说:"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"这些花朵从淤泥中生长,却洁净无瑕,沐浴清波而不显媚态。
我注意到一朵刚好完全绽放的莲花,花瓣上的露珠尚未蒸发,在阳光下折射出细小的彩虹。这让我想起王昌龄的"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",若是有一位采莲女子泛舟其间,该是怎样一幅动人的画面?
莲之精神
坐在湖心亭中,我思索着古人为何如此钟爱莲花。除了外表的美,更因为它所象征的品格。莲花生于淤泥却不被污染,扎根浊水而散发清香,这种"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"的特性,正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格。
李白说"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",莲的美是自然的、本真的,不需要任何人为修饰。而杜甫的"露冷莲房坠粉红"则平添了几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同样的莲花,在不同诗人笔下展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。
归去来兮
日上三竿,游人渐多。我准备离开时,看见一位老人正在湖边写生,画板上正是这满池莲花。我们相视一笑,无需言语,都对这美景心有戚戚焉。
回家的路上,杨万里的诗仍在脑海中回荡。忽然明白,为什么这些描写莲花的诗句能够流传千古——因为它们捕捉的不仅是植物本身的形态,更是那种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。每个时代的人都能从莲花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启示:或是洁身自好的操守,或是从容绽放的勇气,或是深根自养的智慧。
明日清晨,我当再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