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听阳关三叠有感:一曲离愁入梦来

听《阳关三叠》有感:一曲离愁入梦来

暮春时节的琴音邂逅

四月的雨总带着几分缠绵。昨夜独坐窗前整理旧书,忽闻邻家传来古琴声,那熟悉的《阳关三叠》旋律像一缕青烟,从半开的窗缝里飘进来。手指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轻叩桌面,恍惚间竟打翻了案头的墨水瓶,蓝黑色的墨迹在宣纸上晕开,像极了王维笔下"渭城朝雨浥轻尘"的朦胧景致。

千年离别的时空回响

记得初次听这曲子是在大学古琴选修课上,老师讲述着盛唐时期"劝君更尽一杯酒"的送别场景。当时只觉得旋律婉转,而今再听,琴弦每声震颤都似在叩击胸腔。第三叠的泛音段落响起时,窗外恰好有晚归的麻雀掠过,翅膀扑簌声与琴音交织,让人想起敦煌壁画里反弹琵琶的飞天——原来跨越千年的离别愁绪,从未改变。

"遡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"
《诗经·秦风·蒹葭》的句子突然浮现,与眼前景象奇妙重合。古人将离别谱成曲,我们把思念写成诗,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虽异,那份"西出阳关无故人"的怅惘却是相通的。

琴韵里的生命顿悟

单曲循环到第七遍时,发现琴者刻意放慢了"霜夜与霜晨"段落的节奏。这种处理让原本规整的"三叠"结构产生了微妙变化,就像我们的人生——看似重复的日常里,总藏着独一无二的韵律。突然明白为何苏轼说"此心安处是吾乡",当琴音成为穿越时空的舟楫,阳关外的风沙与都市里的霓虹,原不过是同一轮明月下的不同风景。

曲终时的细雨笔记

录音键亮起的红光里,我试图用手机留存这段偶然的相遇。但电子设备终究录不下梧桐叶上的雨滴如何与琴音共鸣,更记不全突然涌动的思绪。最终在日记本上草草写下:"癸卯年谷雨后三日,夜闻《阳关三叠》,方知有些愁绪不需要语言,就像有些相遇注定要错过。"墨迹未干时,琴声已歇,唯有春雨仍在轻轻敲打窗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