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词梅的冬日私语
清晨推窗,寒气扑面,忽见院角那株老梅已缀满花苞。猛然想起今日原是冬至后的第三个庚日,正是古诗词中所谓"梅破知春近"的时节。这株梅树是祖父手植,每年此时,他总会吟诵几句古诗,如今虽已远去,梅树依旧年年着花。
暗香浮动月黄昏
午后阳光斜照,我搬了竹椅坐在梅树下。花苞尚未全开,但已有暗香隐隐浮动,恰如林逋诗中"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"的意境。记得祖父曾说,赏梅须得五重境界:探梅、观梅、品梅、咏梅、画梅。如今方才懂得,这株梅树承载的不仅是花香,更是千年文脉的延续。
梅枝嶙峋的姿态,总让我想起王冕的墨梅图。那些看似随意的笔墨,实则每一笔都暗合梅骨。古人说"梅以曲为美,直则无姿",这株老梅的枝干盘曲如龙,正是历经风霜的证明。树皮上的皴裂,仿佛刻着岁月的密码,需要用心才能解读。
遥知不是雪
傍晚时分,竟飘起细雪。雪花与梅苞相映成趣,恰应了王安石"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"的意境。小心收集些梅花上的积雪,准备晚间煮茶用。古人云"扫雪煎茶",最是风雅不过。梅雪烹茶的法子,还是从《红楼梦》里学来的,妙玉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茶,虽显奢靡,却足见对梅的珍爱。
梅树下设有石桌,刻着陆游的《卜算子·咏梅》。"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"——这句词祖父最爱吟诵。他说梅之可贵,不在盛放时的绚烂,而在凋零后的持守。如今细品,方知其中深意。梅香之持久,竟能穿越时空,从宋代诗人的笔端,一直香到今日我的窗前。
寒梅著花未
夜间秉烛观梅,别有一番韵味。月光下的梅影婆娑,让人想起王维的那句"来日绮窗前,寒梅著花未"。这株老梅,想必也曾见证过无数游子的乡愁。梅在中国文人心中,早已超越普通花木,成为精神寄托。它傲雪凌霜的品格,孤芳自赏的矜持,都暗合士大夫的理想人格。
忽然明白古人为何偏爱画梅、咏梅。梅之美,不在艳色,而在风骨;不在繁盛,而在孤清。每朵梅花都是一个小小的宇宙,包孕着天地清气。这株老梅年年开花,不只是自然的规律,更像是一种文明的承诺,承诺着美好品格的传承。
梅心似我心
夜深了,梅香愈浓。忽然想起今日还未记日记,便在这梅树下展纸研墨。墨香混着梅香,竟分不清孰为孰。写字时,梅花偶尔飘落一两瓣,恰似天然的笺注。这株古诗词梅,不仅长在院子里,更长在文化血脉中。它用年复一年的花开,讲述着亘古不变的道理:唯有经历寒苦,方能绽放清香。
合上日记时,月已中天。梅影斜斜地落在纸页上,仿佛给文字盖上了天然的印章。想来千年以前的诗人,看到的也是同样的月色,嗅到的也是同样的梅香吧。这株老梅,就这样连着古今,通着天地,让人在红尘中,也能保有冰清玉洁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