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溪居日记:一日山居的静谧时光
晨起·溪声入耳
清晨六时许,便在潺潺溪声中醒来。推开通往竹林的小木窗,一股混合着青草与露水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。这便是我在古诗溪居的第一日,远离城市喧嚣,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“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”的意境。
简单洗漱后,沿着青石板路向溪边走去。晨光透过密林的缝隙,洒下斑驳的光点。溪水清澈见底,可见几尾小鱼悠闲游弋。择一块平坦的溪石坐下,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想要记录此刻的心境,却发现任何文字都显得苍白——唯有闭上眼睛,让溪水的吟唱直接沁入心脾。
午时·茶香伴读
晌午时分,阳光变得有些热烈。回到溪居小屋,在廊下置一方小桌,泡一壶本地山采的野茶。茶叶在杯中舒展,茶汤呈现出淡淡的琥珀色,轻啜一口,略带涩味的回甘让人心神宁静。
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《王孟诗选》,恰好翻到裴度的《溪居》一诗:“门径俯清溪,茅檐古木齐。红尘飘不到,时有水禽啼。”数百年前的诗人所描摹的意境,与此刻眼前的景象何其相似!只不过他笔下是“古木”,我窗外是修竹;他听的是“水禽啼”,我闻的是山雀鸣。时空在这里奇妙地重叠,让人不禁莞尔——原来对自然之美的向往,古今一同。
午后·山径寻幽
午后小憩片刻,决定去探索屋后的山径。这条小路显然常有当地人行走,石阶被磨得光滑,两旁杂草间点缀着不知名的野花,紫色的、黄色的,小而坚韧。山不高,约莫半小时便到达一处小平台,可俯瞰整个溪谷。
古诗溪居的全貌尽收眼底——黑瓦白墙的小屋临溪而建,被绿树环抱,宛如山水画中的点睛之笔。忽然理解了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如此钟情山水,不仅因为美,更因为在这种环境中,人能够最真实地面对自己。没有社交媒体的打扰,没有工作的压力,甚至连时间都变得模糊,唯有此刻的虫鸣、风声和自己的呼吸声。
暮色·炊烟袅袅
日落西山时,山谷很快暗了下来。回到居所,开始准备简单的晚餐——清炒山蔬、溪水豆腐,配上一碗白粥。炊烟从烟囱缓缓升起,融入了暮色之中。
没有电视的夜晚,点一盏油灯,继续白日的阅读。灯光摇曳,在墙上投下变幻的影子。偶尔有飞蛾扑来,也不驱赶,任它来去。想起城市此刻应是华灯初上、车水马龙,而这里只有溪水不知疲倦的歌唱。突然意识到,现代人追求的“慢生活”,并非什么奢侈的享受,而是回归生命本真的状态。
夜思·心归平静
临睡前,再次独坐廊下。山里的夜真黑啊,黑得纯粹,唯有繁星格外明亮,银河隐约可见。溪水的声音在夜间似乎更加清晰,像大自然永恒的摇篮曲。
今日最大的收获,不是拍了多少照片,而是真正学会了“闲坐”——什么都不做,只是感受。古诗溪居,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,给了我一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。在这被溪声包围的山居里,我终于明白:心灵的宁静,不在于身处何地,而在于能否放下执念,与自然合一,聆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。这一日的山居时光,将会是忙碌生活中的一泓清泉,长久地滋润着前行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