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字古诗词日记:墨香中的时光印记
晨起偶得
卯时初醒,推窗见薄雾如纱,远山隐现。忽忆昨夜读《长恨歌》至“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”,竟辗转难寐。取案头徽州松烟墨,注清水三滴于端石砚中,执狼毫笔蘸墨试纸,欲将满腹思绪化入千字古诗词的平仄韵律之中。
临江仙·晨课
墨晕染开天青色,
笔锋挑破晨光。
砚池犹带夜来霜,
字成珠玉转,
句落锦云张。
千古诗心终不绝,
何时得谒盛唐?
但将肺腑寄宫商,
虽无李杜才,
也学咏霓裳。
午窗札记
日影斜移花架,茶烟缭绕书帷。重读《琵琶行》“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”之句,忽闻邻家琵琶声穿墙而来。急取日记本录其声韵,竟与白乐天所记暗合。乃悟千字古诗词之妙,不在字句繁简,而在通感联觉——以文字筑七宝楼台,而八面玲珑。
遂以钢笔摹写《春江花月夜》全篇,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,恰似春潮暗涌。张若虚以三十六句写尽宇宙意识,今人日记虽千言,未必能及。然日记之贵,贵在真率;诗词之美,美在凝练。二者相融,恰似水墨遇生宣,自然氤氲成趣。
暮色沉思
晚霞染透窗纸时,整理旧日诗稿。见三年前中秋所作《水调歌头》,虽稚嫩却情真。乃知千字古诗词创作如种竹:初栽不过数茎,经年则蔚然成林。日记记录创作历程,恰似为竹记年——观其节而知其岁。
今日最得趣者,乃发现杜少陵“两个黄鹂鸣翠柳”竟可解作日记体:首句记所见,次句录所闻,三句写远眺,末句抒怀想。二十八字如四格漫画,囊括终日见闻。乃试以日记重构《登高》意境:
- 风急天高猿啸哀→重阳登北山,松涛似猿啼
- 渚清沙白鸟飞回→见江心沙洲白鹭盘旋
- 无边落木萧萧下→踏碎黄叶声如碎玉
- 不尽长江滚滚来→长江东去如时间永逝
夜灯琐语
烛火摇红中重抄《滕王阁序》,至“关山难越,谁悲失路之人”不禁掩卷。王勃廿六岁作此千古骈文,而今人作千字诗词日记,岂为炫技?实是寻找精神故乡。每记一叶秋声,每吟半阕小令,都是在时空经纬中绣下自己的坐标。
墨干漏尽,今日日记竟得千三百言。忽悟千字古诗词真谛:不在字数千钧,而在情思千转。如苏轼《寒食帖》墨迹淋漓,本是遣怀日记,后竟成千古名帖。盖因真情实感自有万钧之力,能穿越时空叩击人心。
搁笔时新月如钩,恰似给今日日记钤上的闲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