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写秋古诗词日记:暮色中的枫语

写秋古诗词日记:暮色中的枫语

十月十九日 晴凉有风

黄昏时分,独坐西窗。忽见庭院枫叶已染作深红,在斜阳里翻飞如蝶,恍若杜牧笔下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景致。这般秋光,最是引人诗兴,遂取毛笔记此日记,亦尝试以古诗词之眼观照今秋。

一、秋色入眸

晨起时见白霜凝于枯草,晶莹如碎玉,顿忆王勃“潦水尽而寒潭清,烟光凝而暮山紫”之句。午后行至溪畔,芦花似雪,随风起伏成浪,俨然《诗经》中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的意境。而最动人处,当属暮色中的枫林——那红叶在夕照中透出琥珀般的光泽,比春日的嫣红更添几分沉静韵味。欧阳修《秋声赋》云:“其色惨淡,烟霏云敛”,然此间秋色,竟绚烂如斯。

二、秋声入耳

静坐时细听秋声:风过竹丛飒飒如碎玉,寒蛩在石缝间断续鸣叫,竟合成天然乐章。白居易曾叹“蟋蟀声寒初过雨,茱萸色浅未经霜”,此刻虫声虽微,却比夏日的蝉鸣更惹人思量。忽有雁阵掠过长空,其鸣凄清,恰应了范仲淹“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”的苍凉。这些声音交织成秋特有的韵律,比任何丝竹之声都更接近天地本真。

三、秋思入怀

观秋景而生情,乃古今同理。见落叶盘旋而下,不由想起杜甫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的浩叹;捧起满地银杏金叶,又似见晏殊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孤寂。然秋日未必尽皆悲凉,刘禹锡早有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”的豪迈。而今人观秋,更可融古今视角——既保留古人对时序更迭的敏锐感知,亦添现代人对生命循环的达观领悟。

暮色愈深,枫影渐模糊成水墨画境。合上日记时,新月已挂檐角,清辉洒在案头未完成的诗稿上。原来秋之诗意,从不专属于某个时代,它永远在等待善于发现的眼睛与心灵。若说春天适宜歌唱,那么秋天注定要用来沉思与书写——以叶为笺,以风为笔,写下永恒的季节之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