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关雎》之思: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
清晨整理书架时,那本蓝布封面的《诗经译注》从高处滑落。拾起时,书页自然地翻至《周南·关雎》,微微发黄的纸页上,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”八字仿佛被时光镀上了一层温润的光泽。忽然想起,第一次读这首诗已是十五年前的事,那时我还是个不解风情的少年,如今重读,竟品出了截然不同的滋味。
一、文字深处的回响
记得大学古代文学课上,教授曾用整整两课时讲解这四句诗。“关关”是叠字摹声,“雎鸠”为比兴之象,“河洲”乃自然之境。他说《关雎》被置于三百篇之首,不仅因为它是婚礼乐歌,更因其揭示了中华文明对婚姻伦理的最初定义——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克制,那种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的中和之美。当时我忙于记笔记,未能真正体会这番话的重量。
今日再读,忽然明白了教授眼中的光芒。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重复着《关雎》的叙事——求不得时的辗转反侧,得之后的琴瑟友之。人类最朴素的情感穿越三千年时空,依然在每一个渴望爱与被爱的灵魂中震荡共鸣。
二、田野间的发现
午后散步至城郊湿地,居然真的听到了类似雎鸠的鸣叫。循声望去,几只水鸟在芦苇丛中嬉戏,它们颈项相摩的模样,竟与诗中“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”的描写莫名契合。我坐在观鸟亭里,忽然想起《毛诗故训传》中说雎鸠“挚而有别”,这种既亲密又保持分寸的相处之道,何尝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情感智慧?
一位研究生态学的朋友告诉我,现在的雎鸠很可能已不是诗经时代的原种,物种在演化,河流在改道,连读音都经历了数次流变。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——我们依然在河洲寻觅伴侣,依然用歌声传递心意,依然会在月光下思念某个人直到夜不能寐。
三、时空交错的顿悟
黄昏时分下起细雨,我坐在窗边抄写《关雎》。当毛笔尖触及宣纸的刹那,突然理解孔子为什么说“《关雎》之乱,洋洋乎盈耳哉”。这不仅仅是首情诗,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基因的密码本——它记载着我们先民如何将动物求偶的本能升华为礼乐文明,如何把原始的欲望装进“钟鼓乐之”的典雅框架。
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永恒的河洲,那里栖息着不会随岁月老去的雎鸠。当我们读“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”时,实际上是在承认自己作为人类的情感共性。三千年来的每一个读者,都在这二十句诗中照见过自己的倒影。
结语:不朽的河洲
夜色渐深,合上书页时忽然觉得欣慰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总算还有些什么能够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。《关雎》就像一座不设防的古城,每个时代的人都可以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其中,在雎鸠的鸣叫声里找到情感的坐标系。原来最古老的诗歌,永远说着最新鲜的情话。
或许有一天,当我的孙女也到了读诗的年纪,我会指着“参差荇菜”教她认字,告诉她这是祖先们留下的爱情地图——沿着诗句行走,就能找到人类心中那片永不干涸的河流。
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阅读预测卷
例如,《诗经》中的《关雎》,以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开篇,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,但这种向往并非狂热的追求,而是含蓄而温和的倾慕;诗中“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”,虽写出了求而不得的惆怅,却也没有陷入过度的哀伤,而是在淡淡的忧愁中蕴含着对未来的期许。这种情感的适度表达,使诗歌具有...
诗经中有意思的故事
篇一 《诗经》中有意思的故事 《关雎》里藏着一段超有意思的古代爱情故事。那青年男子初次见到女子,瞬间就心动了。她在那河边采荇菜的模样,一下子就钻进了他心里。从此啊,他日夜思念,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。心里纠结着,想去表白又怕唐突了佳人,可这思念又像潮水般涌来。甜蜜的是,一想到她就嘴角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