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关于中秋的古诗

《静夜思》中的中秋月,《水调歌头》里的团圆情

中秋日记:古诗里的月光与思念

又是一年中秋至,窗外月色如洗,不禁想起李白《静夜思》中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的澄澈,苏轼《水调歌头》里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深情。今夜,且以笔墨为舟,载着古诗的韵脚,漂向记忆的港湾。

一、月光如练照古今

推开窗棂时,银辉正斜斜地铺满书桌。千年前李白抬头望见的,想必也是这般清冷的月光吧?古人没有电灯,月色便是最温柔的夜灯。杜甫写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王建吟“今夜月明人尽望”,中秋的月亮从来不只是天体,而是悬在文化长河中的一枚玉璧。

母亲端来桂花糕,甜香里突然懂了晏殊“中秋月,月到中秋偏皎洁”的欢喜。原来古诗里的意象从未走远,它们藏在长辈塞给我的月饼馅里,躲在阳台上晾晒的柚子皮清香中。

二、人间至味是团圆

视频通话里,祖父用方言背诵《水调歌头》的样子,让我忽然眼眶发热。科技消弭了地理的阻隔,却让“隔千里兮共明月”的浪漫愈发珍贵。表妹在镜头那端举着兔子灯,恍若辛弃疾笔下“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”的中秋夜市。

父亲翻出泛黄的《唐诗三百首》,全家玩起“月”字飞花令。当七岁的弟弟磕磕绊绊念出“海上生明月”,突然意识到:这些诗句早化作文化基因,在我们血脉里静静流淌。

三、今月曾经照古人

朋友圈刷屏的月亮摄影大赛里,有人配文张九龄“不堪盈手赠”;写字楼加班族分享的月饼礼盒上,印着李商隐“青女素娥俱耐冷”。古诗穿越时空,在钢筋森林中开出柔软的花。

临睡前,看见月光为飘窗镀上银边。想起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的宋代中秋盛景,忽然明白:无论时代如何更迭,人们对团圆的渴望、对明月的诗意凝视,永远如中秋的月光般亘古不变。

夜色渐深,合上日记本时,窗外的月亮正行至中天。它照耀过李白苏轼的衣襟,如今又温柔地笼着我的笔尖——这大概就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。
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