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见螳螂有感
壬寅年八月廿三 晴
傍晚在院中纳凉时,忽见月季丛中蹿出一只青螳螂,高举两把“大刀”,颤巍巍地攀上枝头。这让我蓦然想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所载:“螳螂,骧首奋臂,修颈大腹,二手四足,善缘而捷。”古人观察之精微,令人叹服。
一、青锋出鞘
这只螳螂通体碧玉般透亮,三角头颅缓缓转动,复眼如两颗黑琉璃。它忽地举起镰足,竟与我在书中见过的汉代玉貔貅有几分神似。《荀子·劝学篇》云:“螣蛇无足而飞,鼫鼠五技而穷”,而螳螂虽无翅翼,却能以静制动。它保持狩猎姿态时,仿佛一尊青铜铸就的兵器,令我想起《吴越春秋》中记载的“螳螂搏轮”之勇。
二、古诗中的精灵
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螳螂入诗。唐代杜甫《螳螂》诗云:“悲秋螳螂拳,迎霜蟋蟀吟”,将这小虫与悲秋之气相连。而韦应物《拟古诗》中“月寒蟋蟀鸣,露白螳螂飞”之句,更添几分凄清意境。最令我动容的是清代袁枚《随园诗话》所录:“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”,其间的哲学意味,至今仍值得玩味。
三、刀锋上的舞者
观察良久,忽见螳螂猛地出击,镰足如弹簧般弹射,瞬间擒住一只草蛉。这让我想起《庄子·人间世》所言:“汝不知夫螳螂乎?怒其臂以当车辙,不知其不胜任也。”古人既赞叹其勇,又警示其不自量力。此刻夕阳西下,螳螂在余晖中梳理触须,刀锋上还挂着露珠般的血滴,美丽又残酷。
暮色渐浓时,螳螂消失在苍茫暮色中。这小虫承载着太多文化印记:既是勇士的象征,又是愚者的警示;既是秋日的悲歌,又是生命的赞曲。难怪古人常将其铸入青铜器纹饰,刻入玉器雕工。当我们吟咏“螳螂”古诗时,其实是在品味千年来的文化密码。
周洛大峡谷推荐作文
周围石头奇形怪状,有的圆滚滚像馒头,有的尖利如刀片,我试着跳上去蹦跶,结果摔了个狗啃泥——大自然总有法子教你谦虚。昆虫们更不省心,蜘蛛在蛛网上荡秋千,螳螂举着镰刀示威,活像一出微型武侠剧。凑近了看,它们的小眼睛滴溜转,似乎在问:“你丫谁啊?”我蹲下身,假装自己是块石头,它们倒真把我当空气了,这感觉比当皇帝还爽。峡谷里...